走出两大误区,让宝宝长一口好牙

2015-08-22 护理保健 425人浏览

最新的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龋均为3.5,也即2/3的孩子均匀有3.5颗蛀牙!专家指出,这么高的比例多少与家长忽视引导以及在对待孩子的龋齿上存在诸多错误认识有关。

误区一

乳牙早晚换,坏了不要紧

临床观察发现,“反正早晚要换牙,没事的”、“乳牙坏了还会长恒牙”、“坏几个牙齿照样吃东西”等说法常被不明就里的父母挂在嘴边。他指出,事实上,孩子的乳牙从6岁左右开始替换,要到12岁左右才换完。有大人抱怨牙齿不整齐,并不是因为民间传言“换掉的牙齿没放好地方”,而可能跟幼年时的龋齿有关。因为儿童的乳牙龋齿不经处理会引发牙列不齐,影响恒牙的发育。

如果乳牙龋齿发展成为乳牙根尖周炎,可能会波及到在牙根端的后继恒牙牙胚,致其牙釉质发育不全。此外,龋病可导致乳牙牙冠长度缩短或被过早拔除,致使其两侧相邻牙向此间隙移位,使后继恒牙萌出因间隙不足造成位置异常,还影响恒牙萌出的顺序和位置,造成牙齿排列不齐,影响一生的美观。

这些不是危言耸听,临床上会发现一些孩子的个别恒牙的牙面有白垩色或黄褐色的斑块,严重时牙面还有凹陷,就是由恒牙牙釉质发育不全引发的。还有的人由于牙齿龋病的缘故长期用一侧牙齿咀嚼,久而久之便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造成颌面部轻重不等的畸形。

此外,乳牙蛀牙尤其是前牙的严重蛀牙,会影响孩子的发音,对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误区二

“牙洞”不痛不痒就无需治

如果“牙齿洞”不痛不痒的,是不是就不需要治疗了呢?景向东解释称,龋病的出现和加重都是渐进的,一般孩子牙齿初现“小洞”时还不会感到疼痛,但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等到小洞变成大洞,发展成牙髓炎、根尖周炎才会出现疼痛和肿胀,这时再治疗就麻烦多了。

年幼的孩子尚未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特别是睡前不刷牙或没刷干净,食物残屑在细菌作用下很快会发酵产酸,再加上口腔因睡眠而缺少唾液,不能稀释中和细菌产的酸,牙齿很容易受到腐蚀,这是不少孩子龋齿高发的主要原因。建议家长最好每半年带儿童到医院检查一次口腔,让口腔医生认真检查牙齿是否有“小洞”以便及早处理。

专家建议

长第一颗牙就应培养好习惯

预防龋齿的最直接方法就是要从小培养好习惯,他建议家长可从下面几点着手协助和引导孩子做好日常的口腔护理:

1.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当宝宝长出第一颗牙,妈妈就要为宝宝做口腔护理。早晨及晚上临睡前,在食指上缠上干净的纱布,沾清水清洁牙齿及牙龈,有利于保持乳牙清洁,按摩牙龈也可促进牙齿萌出。出牙后的宝宝,平时每次喝完奶后,要给宝宝喝几口白开水,以清洁口腔,保护牙齿。从3岁起就要让儿童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对牙齿有利的食物,通过充分的咀嚼促进下颌的发育、使牙齿更整齐更易清洁。另外,尽量养成吃完东西后漱口、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

3.杜绝其他不良习惯:有些儿童在出牙和换牙时出现吐舌、吮指、舔牙、咬铅笔、咬衣角、咬嘴唇、吮指、单侧咀嚼等不良习惯,家长应及时纠正,否则会造成牙齿的畸形,影响孩子牙齿咬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