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2015-05-13 儿科疾病 917人浏览

小儿缺铁及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病,系因食物中铁摄入不足,体内储存铁缺乏,造成机体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贫血,具有小细胞低色素特点。

危害:缺铁性贫血小儿时期常见病,可直接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能引起儿童注意力涣散,嗜睡、学习成绩下降。小儿发生缺铁性贫血,对儿童认知功能和行为习惯具有较长的不良影响。

病因:

先天因素:母亲怀孕时贫血,孩子也容易出现贫血,早产儿、双胎儿易患缺铁性贫血。

生长发育及饮食因素:小儿生长发育在第一年中是最快的,从母体所获得的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小儿未适当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就会导致小儿贫血。

疾病因素:小儿患肠息肉、钩虫病、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发烧等,等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临床表现:贫血在患病初期以及轻度贫血时,从外观和行为表现上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易被忽视。中度以下可见面色苍白,食欲不佳,指甲色淡,小儿体重增长停滞、下降,烦躁易怒。

预防:注意孕期保健,孕妇应注意铁质的补充。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尤其是早产儿、多胎儿、低体重儿本身储存的铁不足,最迟从2月后补铁,足月儿从4月后补铁。添加辅食的婴儿添加含铁丰富的强化米粉,建议常规添加婴幼儿辅食添加剂,补充铁及其他微量元素,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