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时期,有关报刊关于中药也有副作用的报道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注意。中药到底有无副作用?如何理解中药的副作用?
一、古代中医药学家对中药副作用的论述:
药物能防病治病,是对人体有利的一面,也有不良副作用,是对人体不利的一面。《神农本草经》曰:“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各随其所宜。”将具有毒副作用中药与一般药物明显区分,并明确指出:“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指出了对有毒的药物制毒的炮制原则。对一些有毒的药物如果临床使用不当,可致中毒。所以我们在了解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也要了解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副作用。如寒凉药虽能清热,但易伤阳;热性药虽可祛寒,但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每致伤正;滋补药固能扶正,但能恋邪等等。因此,一方面通过炮制、配伍、减轻药量、改进用药方法等以减少药物的偏性,同时要掌握药物的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中医所说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在用药中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有关论述。
二、不合理使用中药造成的危害
近年来,对使用中药造成的危害报道国内外都不难见到。如果国内有篇介绍中药防己,木通应用时间久后可造成肾功能损害;台湾一家报纸曾报道一肝硬化病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导致病情加重等,还有一些“江湖郎中”不合理长时间服用某些中药也可对人身体造成损害。这就要求我们更新一个观念,中药没有任何副作用是不对的。如果一个有胃病的患者,当地其它病需要苦寒药时,如果不照顾脾胃也许其它病好了之时而伪痛又复发了,这也可以说是中药的副作用。所以说,中药不合理使用是可以产生副作用的,但只要掌握中医“辩证论治”、“整体观念”的精髓,科学合理使用中药,中药的副作用是可以大大地降低甚至消除的。
三、如何理解中药的副作用及如何避免: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学科有存在着不科学或者说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面,如果片面的追求其科学的一面就会造成完美的结果而停滞其发展;而过分地强调不科学(不合理)的一方,就会失去发展的机遇而使其过早的夭折。所以,任何学科都应站在客观、全面、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它,中医发展有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这个意思。
在临床上,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用药有“君、臣、佐、使”等就是让人们使用中药时要讲整体区分个别,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例如,在用中药栀子时,它有清三焦之火用途,但临床用时一些人服后可出现腹疼,少数可见腹泻,而这部分人在停药后大多自行缓解,如果因及病不能停药时,可加理气止痛、健脾止泻的中药或用炒栀子即可消除其副作用。还比如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在用利尿药的同时又怕伤阴,故加用养阴的中药就可减轻或消除伤阴的副作用。
总之,只要按照中医理论科学合理使用中药,注意加工、炮制及配伍,完全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