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怎么来?宝妈们不得不防

2015-07-01 生长发育 382人浏览
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幸福生活只能发生在童话故事里,在现实生活中,身材矮小带来的问题却太多。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很多家长都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孩子不长个,可能是营养不够,现在不长,等等也许就长了……但有时候,孩子发育迟缓,也许是一种叫作矮小症的病症在作祟。针对此症,只有及时治疗才能使孩子的“成长之路”回归正轨。

一天查出十多名患矮小症的孩子

近日,旨在“关注矮小助力成长”的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传播行动走进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市第一人民医院3号楼9楼,60多名家长带着孩子陆续走进教室,现场咨询、免费测骨龄。“今天来的孩子都是家人看到我们发的消息后来的,大多数身高偏矮,通过骨龄测试,其中有十多名孩子确实属于矮小症。”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白华告诉笔者,“其中几个孩子的骨骺都趋于闭合,差点就耽误治疗了。”

白华说:“很多家长忽略了身材矮小可能也是孩子生长发育异常的一种表现。除了表现较为明显的生长发育缓慢,矮小症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一些孩子会出现自卑心理。矮小问题如果长时间不被重视,待孩子的骨骼发育完成,骨骺闭合,就不可挽回了。”

现代医学长期临床研究已经证明,决定身高的因素中,遗传只占三分之一,矮小症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生长激素的缺乏。对于这类疾病,如果不及早治疗,孩子成年后的最终身高可能仅在1.30米左右。家长要认真观察孩子身高增长速度是否缓慢,一般3岁以下婴幼儿身高增长速度为每年7厘米;3岁到青春期前,增长速度为每年3到5厘米;青春期增长速度为每年5到10厘米。在相应的年龄段,身高增长低于相应增长值,那么就可视为增长缓慢了,要及时就医,看看孩子是否是患上了矮小症。

九成偏矮儿童的家长不知“矮小是病”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高有了普遍增长,然而,不是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健康长高。根据中国流行病学及人口推算,我国4岁到15岁需要治疗的矮小儿童约有700万。具体到港城,约有2.4万需要干预治疗的矮小儿童,但实际上,每年接受治疗的不到300人。

白华介绍,约有九成偏矮儿童的家长不知“矮小是病”。生活中,很多家长把孩子偏矮的原因错误地归结为晚发育和偏食挑食,认为没有必要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因此错过了治疗时期,这很可惜。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长得不高是因为还没到时候,针对这一认识误区,白华说:“俗话说的‘二十三,蹿一蹿’,这是针对老一辈人生活的年代来讲的,那时多数人每天的食物有限,导致发育缓慢,造成了‘晚长’的情形。然而现实中,‘晚长’只占很小一部分,对大多数人群来说,只要骨骺闭合,孩子就再也没法长高了。”

还有些家长单纯认为营养没跟上导致没长个,于是购买各种保健品给孩子进补,殊不知,有些保健品会造成骨骺提前闭合,这样的滥补反而会让孩子的最终身高止步于平均水平以下。

孩子身高过低要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标准差法’或‘百分位法’来判断身材是否矮小,即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种族正常儿童身高的2个标准差或是3个百分位,就可诊断为矮小症。”白华提醒,如果孩子在班级站队总是排在前三名,或比同龄孩子个头矮5到10厘米,家长就该引起注意。

对于患上矮小症的孩子,最普遍的治疗莫过于进行生长激素的补充,可是许多家长对激素类药物很忌讳。白华告诉笔者:“很多带着孩子来就诊的家长,对激素治疗持保留态度。家长谨慎是好事,但生长激素不会造成早熟,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促进儿童长高的唯一有效药物,对于矮小症,家长们的错误认识往往会耽误孩子长个。”

孩子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儿童骨生长的潜力及时间空间越大,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生长效果越好。而矮小儿童年龄越小、体重越轻,所用生长激素药物剂量越小,花费也较少。白华提醒,在发现孩子矮小的第一时间,就应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专科门诊就诊,寻求儿科内分泌专业医生的干预,千万别给孩子吃所谓的增高保健品,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

此外,如果女孩8岁之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发育,都属于性早熟现象,也极有可能导致孩子最终身材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