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但是肠套叠引起的腹痛更要重视,为此,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医院儿童外科赖晓峰主任解释说:肠套叠,即一部分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中,由于近端肠管的肠系膜亦套入远端肠腔,系膜血管受压致静脉回流受阻、肠壁水肿,如不马上复位,可因随之发生的动脉血供不足致肠坏死。若不及时诊治,患儿最终将死于脓毒血症。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医院儿童外科赖晓峰主任介绍,肠套叠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腹部肿块、血便等症状,多见于6月到2岁患者,多见于肥胖健壮的2岁以内婴幼儿,为突然发病,在季节更替,气候变化的时候会因为肠功能紊乱而诱发,如果有上述症状的话及时到专门儿科医院就诊检查治疗。
急性肠套叠的主要表现:
1.健康婴幼儿突发间隙性哭吵,发作时面色苍白,呈异常痛苦状,拒绝吮奶。
2.反复呕吐,吐出物初为奶水,以后可含绿色胆汁或带臭味的粪水。
3.常在发病4-6小时后,出现血性大便。典型的肠套叠粪便为果酱样稀便。
4.若仔细检查,往往可在上腹部摸到香肠样块物,此即为发生肠套叠的肠段。
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儿童,病期较长,多在10~15天。主要表现为腹部肿物,偶有部分性肠梗阻症状。除腹痛外偶有呕吐,很少有血便,症状较缓和。多为回结型肠套叠,多继发于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阑尾内翻、蛔虫症等。腹软不胀,于右上腹触及有弹性的肿物,比较固定。
复发性肠套叠中,原发性肠套叠手术后复发率2%~3%,非手术治疗灌肠复位者复发率稍高,多为黏膜下淋巴结肿大及盲肠部不固定所致。继发性肠套叠复发率20%,肠管病变如息肉、肿瘤、梅克尔憩室为其诱发因素。可多次复发,复发后的临床症状与第一次相同。
婴幼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者一般诊断不困难。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血便及肿物三者存在即可确诊。
随着医学的发展,肠套叠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且少见重症患儿。如出现以下情况时要高度的警惕肠套叠,如阵发性哭闹、排果酱样大便和腹部触及包块的患儿要高度怀疑肠套叠的可能。若全身情况良好,可即刻行空气或液体(钡剂)灌肠。空气或液体(钡剂)灌肠既是诊断也是复位方法。
腹膜炎、肠穿孔、败血症、可疑肠坏死等均是灌肠禁忌证。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灌肠复位的可能性就越小,危险性就越大。复位成功后,一般需口服炭片,观察其排出情况,并告之家长,无论是灌肠还是手术,复位成功后均有复发可能。
肠穿孔是空气灌肠最危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立即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处插入一粗针头,减张排气,并行急诊手术。
少数肠套叠也有自发复位的可能。
手术治疗:如果患儿已有休克或腹膜炎症状,或灌肠复位失败,需行剖腹手术治疗。
预后。
婴幼儿原发性回结型肠套叠如能早期诊断,早期应用灌肠复位均可治愈。如病程超过1~2天尤其是已有严重脱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状,多需手术复位或肠切除,其病死率显著提高,达2%~5%。急性肠套叠虽然来势凶猛,但如果早期诊断,及时治疗,95%以上病儿可经空气灌肠复位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