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会发现,原来聪明可人的宝宝说话突然“不利落”了,说话开头老是重复。她们焦急万分:家中没有口吃的遗传,周围也没有人是口吃,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呢?这属于正常还是非正常呢?需要大人纠正吗?是否每个宝宝都会遇到“口吃期”?
思维和语言发展的不对称性造成
孩子学会走路后,与社会的接触不断扩大,思维发展较快,自我意识逐渐增加,有着迫切表达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孩子此时的语言发展尚不成熟,掌握的词汇量较少,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便导致了孩子在自我表达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或选择词语的速度较慢,从而出现了“口吃”的现象。
以下情况都可以导致口吃的发生
如本来是左撇子,硬想让孩子改成右撇子;让孩子换拿勺子的左右为右手,或把左右拿着的画笔抢过来;严厉批评了孩子的尿床以后;恩爱的父母突然不和打起架来;在朋友或兄弟姐妹里有个非常能说的人,宝宝想说点什么时,总被他们抢先说了出来,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宝宝就想这次能不能又让他抢先说了呢,于是在说话前就着急、犹豫,这就使他变得口吃起来。但大多数都是不管怎么也寻找不出引起孩子“情绪障碍”的原因。
千万不要强化口吃意识
孩子口吃那可了不得,妈妈紧张得不得了,这种心情传染给孩子就难治了。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口吃,必须像是没事儿一样对待,但是在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同居的家庭里恐怕是困难的。孩子不论是口吃还是流利,都要以孩子没口吃之前的态度对待孩子。要让孩子感到母子的交流还保持着,让孩子感到安心。
孩子说话时,不管是口吃不口吃,最忌的是战战兢兢地看着孩子说话的嘴巴。
当孩子口吃到无论如何也说不下去的时候,要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引导孩子把话说完。
该轮到母亲说话的时候,要自然地慢慢地说,让孩子感到说话不能着急。
孩子如果很在意自己口吃,一段时间什么也不爱说,这时妈妈可以选择一些孩子喜欢的儿歌与孩子一起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