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关心的早产儿七大问题

2015-12-09 生长发育 446人浏览

Q:什么是早产儿?

孩子到达预产期是40周,小于37周是早产儿。早产儿相对于足月儿,各器官发育均不够成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其合并症可能就越多,特别是28周以下的极早产儿。

因此较小的早产儿需要在专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监护治疗。


Q:我的宝宝早产,医生说住院时间长,不知宝宝在医院是怎么渡过的?

不同胎龄早产住院时间不同,一般32周以下的早产儿需要渡过以下这些关:

1. 呼吸关--宝宝早产肺里缺少表面活性物质肺发育不成熟,需要补充表面活性物质,有的还需要无创或有创呼吸机治疗。

2. 黄疸关--早产的宝宝由于自身的特点往往黄疸持续时间长,黄疸程度重,需要及时治疗。

3. 喂养关--早产宝宝通常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蠕动功能差,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建议优先考虑母乳喂养。

4. 呼吸暂停关--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未发育完善容易出现呼吸暂停,需要药物或呼吸机治疗。

5. 静脉营养关--由于肠内喂养难以建立,常需要静脉营养,有时需要深静脉置管来输注营养。

6. 感染关--早产儿住院时间长,免疫力差,常需要有创操作,易发生感染。

7. 贫血关--早产儿由于母亲给的造血原料不足及红细胞破坏增多易出现贫血,常需要输血治疗。

8. 眼睛和听力关--早产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生后4到6周需完善眼底筛查排外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满月完善听力筛查。

早产的宝宝出生后比足月儿需要经历更多的波折,也更需要父母、家人、医生的更多呵护!


Q:宝宝早产,医生说要注意预防感染,在家护理应注意什么?

1. 勤洗手,与宝宝接触前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喂奶前、换尿布后、抱宝宝前都应洗手。

2. 家里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3. 少带宝宝去公共场所,少安排众多朋友探视和与宝宝亲密接触。

4. 家里人有感染性疾病应适当隔离。

5. 宝宝的衣物、奶具应注意消毒。


Q:如何护理早产宝宝的臀部?

早产宝宝的臀部皮肤较为娇嫩,容易受尿布的摩擦和大便的污染,受损的臀部皮肤更容易感染,所以护理宝宝的小屁股需要更细心,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勤换尿布,如果宝宝拉了大小便应及时更换,每次换尿布可用温水或湿巾清洗臀部,然后擦干保持干燥,可以涂上护臀霜,防止尿布皮炎的发生。

2. 尿布应选用柔软、透气性强的棉布料或纸尿裤,选择适合宝宝大小的尿裤以免侧漏刺激宝宝的皮肤,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尽量少用纸尿裤可选用棉纱料的尿布。

3. 如果出现尿布皮炎,宝宝臀部潮红,有的脱皮、糜烂,宝宝会感觉疼痛不适或睡眠不安,建议父母护理时最好不要穿纸尿裤可选用棉布或棉纱料的尿布,保持臀部干燥,涂用鞣酸软膏或氧化锌软膏。

如果糜烂破溃明显需医院就诊,部分尿布皮炎由真菌感染引起可用抗真菌药物达克宁散(需医生指导下用)。

4. 腹泻宝宝由于大便次数多,性状异常更易刺激宝宝的臀部皮肤,护理时应在每次宝宝大便后及时清洗更换尿布,保持干燥,外涂氧化锌软膏或鞣酸软膏减少大便对皮肤的刺激。


Q:早产宝宝容易溢奶怎么办?

给宝宝喂奶后,奶汁从口中流出称为溢奶,这是常见的现象,是由于宝宝的胃处于水平位、而且食道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抗反流能力差、或宝宝吃奶前吸入太多空气,这些因素均可造成宝宝溢奶。

若出现溢奶频繁,可尝试以下方法:

1. 少量多次喂养。

2. 检查奶嘴孔的大小,如果太大,速度太快宝宝容易溢奶,如果奶嘴孔太小,宝宝很难吸到奶反而吸入较多空气夜也易出现溢奶,奶嘴孔的大小合适对宝宝更有利(将奶瓶倒过来,奶汁一滴接一滴的滴下提示大小合适,如果成线流提示太大,如果滴不出提示太小。)

3. 喂奶后竖着抱起宝宝,轻拍宝宝打嗝。

4. 可以适当抬高头位喂养防止反流。

一般溢奶不影响宝宝的体重增长,如果溢奶频繁,体重不增,合理的喂养方式仍不能改善需医院就诊。


Q:医生,我的宝宝是31周早产,现在生后1个月,需要检查眼睛吗?

胎龄34周,出生体重小于2kg的早产儿需要常规眼底检查排外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首次筛查时间为生后4到6周,后面检查按照眼科医生的建议,一直随诊到纠正胎龄40到44周,如果检查问题严重需要及时治疗。


Q:早产宝宝出现哪些情况需要送往医院?

早产宝宝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回家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心,由于宝宝早产免疫力低下,且常伴有各脏器发育及功能不成熟,所以需引起家长的重视,若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诊:

1. 出现发热,体温大于38度。

2. 出现呼吸急促、青紫、面色苍白、呼吸暂停、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

3. 出现难以安抚的哭闹不安且排除生理性哭闹因素。

4. 吃奶差,精神差,活动少。

5. 出现惊厥、嗜睡或意识不清。

6. 出现呕吐或呛奶频繁、或伴有腹胀、大便异常。

7. 出现体重持续不增或减轻。

早产宝宝生病往往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而且病情往往进展较快,护理早产儿的家属需更加细心,出现与日常不同的表现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