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狂犬病是什么及其症状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几乎为100%.⑴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人体而受到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恐声、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两型

1、狂躁型(典型)最常见.又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持续1~4日,兴奋期一般1-3日,麻痹期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6-18小时.整个病程平均4日,一般不超过6日,超过10日者极少见.

2、麻痹型(静型)较少见.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现,常以高热、头痛、呕吐腱反射消失、肢体软弱无力、共济失调和大、小便失禁,继之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截瘫、上行性脊髓瘫痪等,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本型病程可较长,约7~10日.

狂犬病的致病过程的三个阶段

狂犬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狂犬病的致病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局部组织内繁殖期 病毒自咬伤部位侵入后,于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

二.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到达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

三.向各器官扩散期 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

狂犬病如何鉴别诊断

1.狂犬病癔症

狂犬病癔症国外称癔症性假性狂犬病,由于狂犬病是一种非常恐怖的疾病,一些癔病患者在暴露后想象自己患有此病.通过暗示,他们常表现为恐水,狂躁,假性恐水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明显缺乏咽肌痉挛的特点,也常无发热等特殊的前驱症状和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患者的病情不再发展.

2.破伤风

破伤风的早期症状是牙关紧闭,以后出现苦笑面容及角弓反张.破伤风患者试图吞咽可引起痛苦的肌痉挛,但不恐水.破伤风受累的肌群在痉挛的间歇期仍保持较高的肌张力,而狂犬病,这些肌群在间歇期却是完全松弛的.破伤风通过适当的精心治疗,一般能够恢复.

3.病毒性脑膜脑炎

有明显的颅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早期可出现意识障碍,常见的病毒有乙脑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除了狂犬病脑炎外,这些病毒中任何一种脑部感染都不会引起恐水表现.

4.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通过免疫预防,目前发病已经很少.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易与麻痹型狂犬病混淆.此病有一个双向热型起病,在双侧肢体出现不对称驰缓性瘫痪外,常常伴有感觉过敏,脑脊液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其分类以多核粒细胞为主,而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更主要的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从脑脊液,咽部和大便中分离出.补体结合抗体阳性,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均可作出确诊.

儿童狂犬病的病因及其防治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犬、狼等病兽咬伤而感染发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犬.

病毒主要通过病兽直接咬伤、抓伤,而自皮肤破损处侵入体内,也可由染毒唾液经各种创口及黏膜而感染.

症状

狂犬病可分成潜伏期、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各期症状有所不同.

潜伏期;潜伏期10日至1年以上,一般为20~90日,超过3个月者约占15%.

前驱期;多有低热、头痛、倦怠、周身不适、食欲不振、恶心、烦躁、恐惧不安,继而对痛、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征候是已愈合的伤口,伤口附近及其神经通路处有麻木、痒、痛等异常感觉,四肢有蚁走感.本期持续2~4日.

兴奋期;患儿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多数患者在饮水、见水、听到流水声甚至听到水字便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患儿极度口渴,但不敢饮水,常致声嘶及脱水.对风、光、触动等刺激不仅可引起咽肌痉挛,严重发作时尚可致全身疼痛性抽搐及由呼吸肌痉挛而致的呼吸困难、缺氧及紫绀.因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可出现大汗、流涎、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患儿神志多清醒,但部分患儿可出现定向力障碍、幻觉、谵妄、精神失常.本期1~3日.

麻痹期.痉挛发作减少或停止,患儿渐趋安静.肢体呈弛缓性瘫痪,亦可出现眼肌、颜面肌及咀嚼瘫痪症状.进而进入昏迷状态,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本期持续6~18小时.

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

检查诊断

诊断依病畜咬伤史及特有的临床表现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可取患者唾液、鼻咽洗液、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经元纤维皮肤活检标本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或酶联免疫技术检出狂犬病毒抗原即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狂犬病须与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类狂犬病性癔病、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等相鉴别.

治疗

伤口处理.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可明显降低狂犬病发病率.伤后立即用20%肥皂水、清水彻底清洗所有伤口,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冲洗后75%酒精(或60度烧酒)或2%碘酒涂擦伤口处.伤口在数日内不宜缝合、包扎.可酌情选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

严密隔离及监护.应将患者置于黑暗的单人房间,保持安静,避免光、声等刺激,专人守护.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可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保证气道通畅.

对症治疗.如高热可给退热药等.

预防与调理

有宝宝的家庭不要养宠物.

宝宝尽量避免在有狗、猫出入的地方玩耍、停留.

对3岁以上的宝宝要告诉被猫、狗咬伤的严重性,使宝宝能够增强防范意识.

带3岁以下的宝宝外出时,如果看见狗、猫,爸爸妈妈最好把宝宝抱起来,以免突发意外.

预后

狂犬病是迄今所知最凶险的传染病,一旦发病,预后极差,虽有个别病例获得治愈,但病死率几近100%.

狂犬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的路径是:首先侵染肌细胞,在肌细胞中渡过潜伏期,后通过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乙酰胆碱受体进入神经细胞,其在周围神经组织里的平均移动速率是3mm/h,上行到中枢神经组织(脑-脊髓)后可在一天内繁殖扩散到整个中枢神经组织内。然后沿着相同的通路进入脊髓,进而入脑,并不延血液扩散。病毒在脑内感染海马区、小脑、脑干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灰质大量复制,延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肤等部位。狂犬病病毒对宿主主要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即为其废弃的蛋白质外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颗粒,内基小体广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中,也是本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指标。

【临床表现】

狂犬病患者典型三恐(恐风、恐水、恐光)病症占60%,另40%为不典型症状。

潜伏期因为个体差异导致时间差异大。大多数在3个月以内发病,超过半年者占4%~10%,超过1年以上者约1%,文献记载最长1例达19年。平均20-90天。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为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发病较早)、伤口深浅(深者发病早)、病毒入侵数量及毒株的毒力、受伤后是否进行了正规的扩创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等。其他如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发病。由吸血蝙蝠啮咬而引起的狂犬病,绝大多数病例不出现兴奋期,也无咽肌痉挛和恐水现象,而以上行性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脑炎型)及麻痹型(静型)两型。狂躁型狂犬病的病变主要在脑干、颈神经或更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型狂犬病的病变则局限于脊髓和延髓,因而造成临床症状的差异。两者都可分为下列三期:

1.前驱期两型的前驱期相似。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嗜睡、食欲缺乏,少数有恶心、呕吐、头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适等;对痛、声、光、风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具有重大诊断意义的早期症候,是已愈合的伤口部位及神经通路上,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等感觉异常,约发生于80%的病例。这是由于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特别是感觉神经元而引起,此症状可维持数小时至数天。本期持续1~2天,很少超过4天以上。

2.兴奋期或痉挛期可分两型,两型的表现不同。

(1)躁狂型狂犬病:国内最多见,国外约占2/3。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有大难临头的预兆感,并对水声、光、风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临床症状:

A)恐水:是本病的特殊性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更不一定在早期出现。典型者饮水、见水、闻流水声,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因此,患者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也无法下咽,满口流涎,沾污床褥或向四周胡乱喷吐。由于声带痉挛,故吐字不清,声音嘶哑,甚至失音。

B)怕风亦是本病特有的症状,微风、吹风、穿堂风等都可导致咽肌痉挛。其他如音响、光亮、触动等,也可引起同样发作。

C)咽肌痉挛发作使患者极度痛苦,不仅无法饮水和进食,而且常伴有辅助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缺氧,甚或全身进入疼痛性抽搐状态,每次发作后患者仍烦躁不安,并有大量出汗及脱水现象。

D)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患者出现大汗、流涎、体温升高达38℃以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患者表情痛苦、焦急,但神志大多清楚,极少有侵人行为。随着兴奋状态的增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症状。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天。

(2)麻痹型狂犬病(paralyticrabies):狂躁型平均8天。印度及泰国较常见,约占总数1/3,国内报道不到10例。临床上无兴奋期,无恐水症状和吞咽困难,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则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表现。早期用叩诊锤叩击胸肌,可见被叩击隆起,数秒钟后平复。早期仅在叩诊处出现肌水肿与毛发竖立。病程持续4~5天。 

 3.昏迷期或麻痹期:麻痹型一般为13天左右。两型狂犬病不易区别。痉挛停止,患者暂趋安静,有时尚可勉强饮水吞食,反应减弱或消失,转为弛缓性瘫痪,其中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眼肌、颜面部及咀嚼肌瘫痪,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合和面部缺少表情。此外,尚有失音、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在本期中患者的呼吸逐渐变为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四肢厥冷,可迅速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本期持续6~18h。

【诊断】 

 1.临床诊断:询问是否被以下动物咬过,需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如人、貓、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馬等动物。已属发作阶段的病例,根据患者过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猫、狼、狐等动物咬伤史,诊断即可初步成立,如能了解被咬伤情况及该动物的健康状况,则对诊断本病更有价值。如不能确定咬人的犬或猫是否患狂犬病,应将动物关在笼内饲养,如动物在7~10天内不发病,则一般可排除动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兴奋、狂躁、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大量流涎、瘫痪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临床诊断。对症状不明显者特别注意有无“三怕”(怕水声、光、风)现象,必要时用扇风、倒水和亮灯试验,狂躁症状不明显应注意咽肌水肿和毛发竖立现象。如生前免疫学抗原、抗体的检测阳性,死后脑组织动物接种及神经元胞质中发现内氏小体则可确诊。

2.检测诊断:

A)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12~30×109/L不等,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

B)内基小体检查:从死者脑组织印压涂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镜检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基小体,阳性率约70~80%荧光抗体检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经元纤维的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毒抗原。

C)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则中和试验可见效价上升,曾经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体须超过1:5000方可诊断为本病。

D)病毒分离:病人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混悬液可接种动物,分离病毒,经中和试验鉴定可以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