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抑郁症

2015-06-08 成人疾病 300人浏览
产褥期抑郁症(postparturmdepression,PPD)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出现,其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心理、分娩及社会因素有关。

症状体征

依据PPD的定义包含产后1年内发病的所有抑郁症,但大多数PPD发生在产后最初的3个月内。PPD的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落泪和不明原因的悲伤。但易激惹、焦虑、害怕和恐慌等症状在患抑郁症的产母也很常见。缺乏动力和厌烦情绪也是重要的相关症状。PPD的主动神经系统症状包括食欲低下、体重减轻、早睡、疲倦和乏力,还可有便秘。在认知方面,PPD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和缺乏信心。在较严重的病例,还可有自尊心减低、失望感和自觉无用感。对这类病例,应询问其有无自杀的企图。

其主要表现是抑郁,多于产后2周发病,于产后4~6周症状明显。

用药治疗

通常需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预防护理

由于所有初级PPD的预防措施并不成功,PPD的预防仍依靠二级预防,得以及早发现和尽早治疗。常规进行自我问卷调查,如利用Edinburgh产后抑郁评分系统(EPDS)进行自我评测,对于发现和诊断PPD很有帮助。EPDS已翻译成中文并发行,且在研究和临床方面行之有效。

按照各个产妇心理因素或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心理干预,将有助于减少PPD的发生。

1.加强孕期保健,重视孕妇心理卫生的咨询与指导、对不良个性、既往有PPD史或家族史、筛查出有精神症状的高危孕妇进行监测和必要的干预。重视办好孕妇学校,鼓励孕妇及其丈夫一起来上课,学习认识妊娠和分娩的相关知识,了解分娩过程及分娩时的放松技术与助产人员的配合,消除其紧张、恐惧的消极情绪。

2.改善分娩环境,建立家庭化分娩室,以替代以往封闭式的产房,提高产妇对分娩自然过程的感悟。开展导乐式分娩,临产后有丈夫或其他亲人陪伴,可减少其并发症及心理异常的发生。

3.重视产褥期保健,尤其要重视产妇心理保健。对分娩时间长、难产或有不良妊娠结局的产妇,应给予重点心理护理,注意保护性医疗,避免精神刺激。实行母婴同室、鼓励指导母乳喂养,并做好新生儿的保健指导工作,减轻产妇的体力和心理负担,辅导产妇家属共同做好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的保健工作。对以往有精神抑郁史、或出现有情绪忧郁的产妇要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识别,并给予适当的处理,防止产后忧郁症的发生。

4.围生期的保健工作应注意主动医疗服务,掌握孕产妇心理学特点和心理咨询技巧,提高服务技能和质量。要重视社区围生期孕产妇心理保健工作。

病理病因

引起产后抑郁症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产后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和社会心理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

1.生物学方面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增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娩后这些激素突然迅速撤退,黄体酮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活动。

2.社会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夫妻感情不合、住房困难、婴儿性别及健康状况等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3.产妇心理因素对母亲角色不适应、性格内向、保守固执的产妇好发此病。

产后忧郁症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还不明确,患有产后忧郁症者不一定发展成产后抑郁症,但患有产后忧郁症者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增加,也有可能一部分产后抑郁症是产后忧郁症的较重类型,或是产后忧郁症发展的结果。

疾病诊断

主要与产褥期精神病相鉴别。产褥期精神病是与产褥期有关重要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绝大多数发生在分娩后头2周,但是在产后6周内任何程度的精神病均可能发生。其临床特征为精神错乱、急性幻觉和妄想、抑郁和狂躁交叉的多形性病程及症状易变性。产褥期精神病以分娩后7天内并发者最多,主要发生于高龄初产妇、多子女、低社会经济阶层妇女。对具有上诉病因、诱因和症状的患者,应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协助诊治,还应做全身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和严重躯体及脑部疾病有关的精神障碍。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量表可协助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

并发症

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

发病机制

过去的研究认为激素,特别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衡可能是PPD的病因,但其确切的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PPD的高危因素包括抑郁症病史(特别是产后抑郁)、个性脆弱、缺乏社会支持、不良婚姻关系、家庭纠纷、意外生活事件、围生期母婴合并症和贫穷等。妊娠期存在有抑郁症候者发生PPD的可能性很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