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食应如何正确解决

2015-07-07 儿科疾病 1027人浏览


每到节假日各医院儿科会骤增一些胃肠疾病的宝宝,基本上都是以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等症状来就诊。为什么宝宝会出现这样的不适呢?这和宝宝节日期间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节日期间,长辈们都希望宝宝多吃,饮食中往往少不了鱼虾肉蛋等高热量食物,不仅如此,宝宝吃的零食也比平时多,由于进食不规律或过量饮食,超出了宝宝的消化能力,导致宝宝出现积食。那么,家长们节日期间该如何应对宝宝的积食情况呢?

宝宝的生理特点是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己节制,如果家长未注意控制宝宝进食的数量和种类,就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致饮食不化,停滞在胃脘。就会出现腹胀、腹痛,不想吃饭,或者呕吐,腹泻的症状。

家长们居家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积食了?

宝宝患病前有过食或饮食不当的情况

不想吃饭,肚子胀满,大便不成形,秽臭,或便秘

宝宝可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

口臭,舌苔厚。

当孩子出现了积食的症状,家长们习惯性的会选择一些消食化积的小药,但相信很多家长并不能很好的有针对性的选择出市场上的常用药,殊不知中医对于食积也是有分型的。家长们可以通过“看”“闻”“摸”“问”巧妙分型对症选药。

食滞脾胃

看:宝宝往往会有食欲不振,乳婴儿拒奶,观察呕吐物和大便,多有不消化饮食物,或有奶瓣。观察宝宝睡眠,会很不安稳,或者趴着睡。舌苔白厚或者粘腻。

闻:呕吐物或者大便酸腐臭秽,口气酸臭。

摸:摸摸宝宝的肚子多胀满,不喜欢被揉按。

问:问宝宝哪里不舒服,多会指肚子,并会说恶心。往往呕吐后宝宝反而感觉舒服。

治疗:消食导滞

应选择具有消食作用的药物,中成药可用保和丸、健胃消食口服液、四磨汤口服液等。

食积化热

看:观察宝宝的面部两颊,食积化热多发红,大便多干燥或燥结如球,排便时比较费劲。 夜间同样睡眠不安,喜欢蹬被。口唇红或干燥,有的宝宝还会生口疮,舌红,舌苔黄厚。

闻:口气热,晨起口臭明显。

摸:摸摸宝宝的肚子,也多胀满,手足心热,甚至会出现发热。

问:宝宝会说口渴,喜欢喝水。

治疗:消食导滞清热

这个证型的宝宝既有食积表现,又有化热特点,治疗既要消食导滞,又要注意清热,中成药可选择小儿化食丸,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王氏保赤丸等。

脾虚夹积

看:观察宝宝的面色,多发黄,没有光泽,宝宝多比较瘦。大便稀,不成形,加有不消化的食物。睡觉时,喜欢伏卧。观察舌头,舌色淡红,舌苔薄白,微腻。

闻:大便酸臭,无明显口臭。

摸:宝宝的肚子大,而且胀,喜欢揉按。

问:宝宝平时就容易说肚子不舒服或者痛。

治疗:这个证型的宝宝本身就脾虚,或者经常生病服药,导致脾胃虚弱。稍有饮食不当,就容易积食。治疗既要健脾,又要加强消食。中成药选择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小儿肠胃康、启脾丸。

加强饮食护理

宝宝发生食滞,饮食一定注意清淡好消化,可以暂时吃粥和面片等,少进油腻和生冷食物。适当减少饮食和奶量,有助脾胃功能的尽快恢复。待胃肠功能慢慢恢复后,再恢复正常饮食。并可配合一些食疗和外治方法。

食疗:

鸡内金30g,白糖适量。研细粉,每次服1-2g,1日1-2次。

山药、神曲、炒麦芽、扁豆、焦山楂各15g,粳米200g。前5味药煮30分钟,去渣,再放粳米熬煮成粥,吃时加适量白糖即可。

外治疗法

敷脐疗法:用健脾贴敷脐,每天1贴,连贴3天。

推拿

捏脊:从尾骶到大椎穴沿脊柱两旁连续捏3遍,第4遍时每捏两下提一下,然后再捏2遍,使局部皮肤潮红、微热。并揉板门、清大肠、补脾各100次。每天1次,7次为一疗程。

宝宝如果腹痛、呕吐、腹泻症状明显,或者发热,精神不好,还是要带宝宝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