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失禁

2015-07-29 儿科疾病 679人浏览
不能由意志控制的流尿,定名为尿失禁。临床上小儿尿失禁常分为夜间尿失禁及白天尿失禁,以及原发性尿失禁和继发性尿失禁。而遗尿是指在已达到应控制排尿年龄而入睡后仍有不自主的成次排尿。遗尿症是发生于不适当的场合和时间的正常排尿。随着婴儿的生长及家长的训练,排尿逐渐得以控制一般在2周岁后正常儿童多数能获得控尿,特别是在白天。尿失禁特别是夜间尿失禁在学龄前常是生理性的。

1.原发性尿失禁

反复将尿液排至床上或裤内(无论自主或非自主);②每周最少出现2次,并连续3个月以上;或因此对其玩耍、学业(对孩子来说指幼儿园和小学学习和活动)或其他重要的功能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影响和损害;以及该异常行为并非仅仅一些病理生理因素的直接影响,如利尿剂、糖尿病、脊柱裂和惊厥性疾病等。除非有明显的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可能为尿失禁的病因,一般对7岁以内的儿童遗尿很少采取治疗措施,因为在这年龄之前的遗尿自愈的可能性很大。

2.继发性尿失禁

患儿膀胱昼夜控制发育成熟后至少6个月,再次出现遗尿者。常与孩子出现精神刺激有关。

3.尿失禁

指尿液不自主从尿道逸出,可能与逼尿肌储尿功能有关,如急迫性尿失禁,也可能与尿道括约肌功能有关,如压力性或完全性尿失禁;下尿路梗阻或逼尿肌收缩无力所致的排尿障碍常导致充盈性尿失禁。尿失禁与遗尿的定义差异在于前者对尿失禁发生无特定时间限制,而后者一般指熟睡以后出现的尿液逸出现象。

二 小儿尿失禁的防治

1.膀胱发育的控制

刚出生时为自主膀胱,即并无自主意识排尿,完全是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后逼尿肌自发收缩排空膀胱。在出生后1年内,膀胱感觉开始发育健全,表现为憋尿时患儿有明显不适的感觉,而排空后有舒适的神态。每天排尿的次数从刚出生时的每天20次逐渐减至每天10次左右,并保持这种排尿状况直至2岁左右。2~4岁的学步婴孩其真正的膀胱控制功能才开始发育,大约18个月左右出现能控制膀胱的第一个表现,即能控制和适当延长憋尿时间。由于排尿控制不但需要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也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以配合其父母对其如厕能力的训练。如孩子能感觉膀胱涨满或膀胱空虚,或如需要能适当延长憋尿时间,孩子即具备了良好的控尿能力。控尿发育的最后一步是如需要的话,能在任何时间内自主启动排尿反射。到4岁左右,除自主启动排尿外,大多孩子能具备基本的控尿排尿能力。一般来说,排泄控制的发育次序:最先是夜间大便控制,接着日间大便控制,后来是日间控尿,而最后才是夜间控尿。学龄前(4~6岁)孩子的排尿训练应该完成。此时偶尔日间尿失禁并非少见,多与孩子的决断能力较差所致,孩子常不能判断膀胱憋尿是否已经到极限,最终因膀胱过度充盈诱发逼尿肌无抑制收缩而发生急迫性尿失禁。随着孩子心身方面的日益成熟,控尿能力也将日益完善。学龄儿童应该有良好的控尿能力,并足以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如仍反复出现尿失禁,应及时就诊作进一步检查。

2.影响尿控的发育因素

由于尿控涉及成熟的决断能力,孩子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行为成熟度。任何一般发育的延缓都将影响到孩子尿控能力的发育。与尿控相关的重要行为参数有注意力时间、关注单项事务和遵循说明的能力。临床中年幼孩童尿失禁最常见的原因是如厕训练不当所致。很多父母过早训练孩子如厕,而有些还是仅仅是因为年幼末成熟,并非异常发育。还有些孩子因为行为问题造成如厕训练失败,而尿失禁往往是孩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之一,如除尿失禁外,可能还存在学习和相处等问题。这些孩子可以先进行一定的行为治疗,或同时进行尿失禁治疗,也可等行为治疗见效后再评估尿失禁的严重程度以决定是否对尿失禁作进一步治疗。如忽略整体行为治疗单纯注重尿失禁的治疗很难起到明显的疗效。某些有严重排尿功能障碍的患儿,其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继发于严重的尿床。因尿床而产生的负罪感,或因此受到父母的不适当惩罚,常使孩子失去自尊而完全放弃控尿的能力。有时很难判断原发和继发因素,但是通过成功的控尿治疗,患儿各方面行为问题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