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天坐月子

盛夏里坐月子对于新妈妈和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来说着实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那么三伏天坐月子要注意什么?如何做好月子呢?

1.坐月子应注意居室的定时通风,避免室内温度、湿度过高而出现产褥中暑现象.空气流通是散热、降低环境温度的最好办法.产妇房间可以适当开空调或使用风扇,但都不能直接对着产妇和宝宝吹.房间的温度要保持在25℃左右,湿度要保持在50%~60%之间.

2.因为产后新妈妈的身体比较虚弱,免疫力降低,更容易生病,因此多加小心无可厚非.但如果天气炎热,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减少衣物,千万不要一味地“捂”,否则极易造成中暑.产后的衣物要选择纯棉、透气性好的,既保暖又吸汗.睡衣要宽松,必要时可以穿着薄棉袜子睡觉.此外,因为产后多汗,俗称是“褥汗”,衣物一定要勤洗勤换,以免受凉感冒.

3.关于产后的饮食:搭配合理的饮食对产妇及新生儿都是大有裨益的.很多产妇在产后的头几天里过着“食之无味”的生活.但夏天产妇出汗多,容易缺水缺盐,不及时适量补充盐分,不但会让产妇食欲不佳,身体乏力,而且会影响乳汁分泌.产妇正常饮食即可,没必要刻意无盐.饮食方面,产后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鸡蛋营养丰富,可适量食用,每天2—3个足够,千万不要过量.一周后,新妈妈才可以喝鱼汤、鸡汤等滋补汤品,但要避免喝到大量的油脂,导致妈妈和孩子出现腹泻.每天应适当吃一些蔬菜和新鲜水果.

4.夏季气温高,如果产妇盲目按照老规矩去做,月子里不沾水,不刷牙、不洗头,不注意会阴部卫生,很容易发生产褥感染.因为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妈妈体内的钙质流失比较严重.因此餐后要漱口,睡前刷牙.产后一周可选用产妇指套牙刷,以后就用正常的软毛刷.再就是,洗头后,不要使用吹风机,最好是自然风干.另外,胎儿出生后,由于子宫处于逐渐复旧阶段,此时子宫口还没有完全关闭,加上会阴和阴道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要特别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以免细菌侵入而发生感染.这一点在高温酷暑时尤为重要.

5.产后要及早下床活动.如果是顺产,产妇于分娩当天就可下地并稍微走动.若是剖宫产,术后一天也应离床适当活动,做些简单的体操,这不仅有利于下肢血液循环、恶露及时排出、防止肠粘连,还能使腹肌得到锻炼,加速身体的恢复.但一定要避免提重物等能使腹压升高的行为,因为这些都可能导致子宫脱垂.

6.产妇在产后前几天可用温水擦洗,自然分娩的产妇通常5—7天即可洗澡,剖宫产产妇如果手术切口愈合良好,产后7—10天即可洗澡.但要注意洗澡时要用淋浴,不宜盆浴,以防污水进入阴道引起上行性感染.

7.夏季温度高,母乳营养丰富细菌易于滋生,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混合喂养的妈妈都要注意乳头清洁,否则会导致新生儿感染.奶具也要注意消毒,喝不完的奶粉不要再给新生儿饮用了.另外要注意保证新生儿的卫生,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加强新生儿护理,预防夏季常见脱水热和尿布疹等等.

三伏天吃什么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这最热的盛夏,我们吃什么好呢?三伏天饮食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1.酸性甘性食物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2.补气去火

夏日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3.多吃新鲜蔬果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

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4.多喝水补水

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总而言之,三伏天要注意降火补水.但是同时也要注意要合理用膳,不要只吃水果不吃饭,营养首先要保证.还有空调不要调太低温度,谨防空调病.

三伏天怎么算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

比如去年,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为头伏10天,7月28日~8月6日为中伏10天,8月7日~8月16日为三伏10天(末伏).

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2013年三伏天

2013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十四己酉夏至.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头伏的第一天.

7月13日,农历六月初六庚辰,是头伏第一天,头伏10天.

7月23日,农历六月十六庚寅,是二伏第一天,二伏20天.

8月7日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一天.

8月12日,农历七月初六庚戌,是三伏第一天,三伏10天.

8月21日,伏天结束.

今年的伏天一共40天,即:头伏10天,二伏20天,三伏10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