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困惑】孩子大了,一切就会变好吗?

2015-04-22 新闻 353人浏览

在讨论“某个发展阶段”时,我们遇到的困难之一是人们认为“孩子长大就好了”,通俗地说,人们常常把这视为一种蜕变,认为这是生命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出现的新阶段,就像毛毛虫最终会变成蝴蝶一样。不幸的是,人类的孩子不会蜕变,如果只是耐心地等待奇迹出现,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感的形成袖手旁观,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热爱享乐的小家伙完全满足于顺其自然。

必须注意,不要混淆了孩子生理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身体发育遵循着一个明确的、可以预见的途径走向成熟。例如,一个学会爬的孩子再长大一点之后,肯定会放弃这种行动方式,学会直立行走。这种生理上的成熟遵循人类的遗传规律,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后天教育。但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即行为标准的获得、对冲动与欲望的抑制,离开了教育便无法形成。除非我们要求他,否则小孩子无法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他没有自己的动机,也没有“成为好孩子”、“做一个不自私的人”和控制自己胃口与脾气的遗传倾向。这些动机最早是由孩子的父母提供的,要在很久之后,孩子才能把它们称为自己的动机。

道德感,从幼儿到青春期

说到幼儿“道德感的形成”,我们只能遗憾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便父母采用了最好的教育方法,让两岁孩子在他满三岁时,自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仍然不能说他形成了道德感!因为这时孩子的自控能力仍取决于外部的因素,即父母对其行为的赞同与否。而道德感,就其本意而言,是由人格掌控的行为准则和禁令构成的,并从内部约束人的行为。这种内在的准则通常不受外在控制的影响。当一个人有道德感时,无需外部的“警察”,他也会禁止自己做某些事情,约束自己的冲动,对违背道德感的行为感到内疚。这样的道德感直到孩子五六岁时才会出现;到9岁或10岁时,才能在孩子的人格中稳定下来;在青春期的最后阶段,孩子开始独立于父母,他们的道德感才能完全摆脱外在权威的影响。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两岁孩子的道德感形成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在孩子出生后前几年里,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自我控制的方式,而这些方式会成为孩子道德感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在童年早期、在道德感出现之前,讨论道德感的建立。

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孩子对自己冲动的克制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外部因素。当朱莉娅有把鸡蛋扔到厨房地板上的冲动时,如果妈妈也在场,这个冲动就很容易被打消。如果孩子还不拥有任何类似于道德感的东西,就不会通过自我克制来约束想要打碎鸡蛋的冲动。一个行为端正的两岁孩子最多会在内心唤起妈妈不赞成其行为的一个心理意象,由于预料到妈妈的不赞成,才会在动手打碎鸡蛋之前放弃这种做法。但是,道德感并没有介入这一过程。

父母的赞同,孩子行动的动力

如果我们问:“两岁孩子用什么方法控制他的行为呢?”我们把孩子的父母列于首位。孩子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赞同与否定的重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不值一提,但我们仍然要一再重申并希望父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如果孩子不在乎父母是否赞同他的行为,他就没有控制自己行为的动机,那么他就只会做任何让自己高兴的事。

“这不公平!”两岁孩子的父母会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我们连着几个月,每天无数次地说‘不不不’,但他还是将他父亲的唱片和墙上的电源插座当玩具玩,更过分的是,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还咧着嘴对我们笑。这些不都是父母不赞同的吗?还是我们什么地方做错了?”

这些表示抗议的父母需要一个道歉和一个解释。当两岁的孩子一再重复父母不赞成的行为时,并不一定会损害到父母对他的爱或他对父母的爱。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仍然是一个有着强烈欲望但自控力薄弱的小家伙。在语言能力发展到可以帮助他克制冲动之前,我们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嗦地对他重复同一个禁令,而且禁令的累积效应出现得很慢,以至于普通父母很难发现有什么进展。尽管如此,你还是会看到两岁大的孩子在重复他自己最喜欢的把戏之前的犹豫;在他被父母责备时,脸上会时不时浮现出内疚的神情。这表明他意识到了父母的态度,并对此有所反应。在出生后第二年的某个让人愉快的月份里,他确实会开始表现出一些控制冲动的能力,因为,获得父母赞同的愿望终于战胜了做被禁止行为的冲动。

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改变我们最初的说法。最终,孩子为了获得更大的满足和父母的赞赏,而放弃个人意愿。对于非常小的孩子来说,我们只需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幼儿能为了获得父母的赞同、实现情感满足而牺牲自己的快乐之前,我们要花费很多时间对同一类事情进行多次重复。

你说的我不懂

一个很聪明的两岁孩子可能会理解相当多的话、会做相当复杂的智力游戏,但他却无法“理解”“不”的意思。这种困难并不是由于孩子智力的不足造成的,也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倔强”。而是因为,他的欲望非常强烈,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说“不”。

粗心的父母会发现,自己正在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进行较量。如果简单的禁令不起作用,父母就可能采取更强硬的办法。那些原本不相信打手或打屁股有用的父母会发现自己正在这么做。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循环,一个愤怒而叛逆的两岁孩子,有了第二个动机:报复。这是真正的危险所在,因为这种较量会导致双方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以至严重损害亲子关系。如果父母希望能有效地教育孩子进行自我控制,他就一定不能让亲子关系恶化成战争状态。否则,所有的教导都会被孩子拒之门外。

“但是,你没办法和这个年龄的孩子讲道理呀!你还能怎么做呢?”确实如此,在孩子进入理性思维之前,在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到能够与我们轻松交流之前,我们能够用来影响孩子的手段的确有限。虽然我们都认为一个坚定、明确的“不”,以及父母表现出来的不赞同,能起到一些约束孩子的作用,但一定不要把禁令看成是教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的唯一手段。对那些还不能熟练运用语言的两岁半孩子来说,如果在采取“阻止”措施(直接禁止和说“不”)时比较温和,并且以提供“替代品”的办法为主,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为其提供另一种满足,他就能够更好地配合我们的教育。那些还无法有效约束自己某种冲动行为的孩子,可能乐于把他的冲动转向其他方面,或者乐于接受新的目标或其他替代目标。

塞尔玛?弗雷伯格

美国幼儿心理健康和发展精神卫生治疗领域创始人之一,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美国加州大学附属旧金山总医院亲子项目负责人,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曾为患有情绪障碍的儿童创立多个儿童发展项目。著有《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等书,风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