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脐疝

婴儿脐疝怎么办

正常情况下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因此,婴幼儿脐疝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愈.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据统计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

1.非手术疗法 一般无需任何处理.对个别爱哭闹,屡发嵌顿者可试用.

(1)压迫法:用适当长度的9~10cm宽的松紧带,缝制成圆圈状;令婴儿平卧,还纳脐疝;将棉球(同疝大小)或半个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疝部,以松紧圈固定之即可.

(2)胶布粘贴法:可将稍大于脐环的硬币、扣子或圆木片用纱布包好,压在脐环上,然后用宽胶布固定.胶布宽5cm,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操作时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使疝囊呈空虚状态,避免疝内容物膨出,便于脐孔的闭合.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个月,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每次粘贴时要使脐孔缩小,使之逐渐愈合.

2.手术疗法 婴幼儿正常发育时,脐疝能很快消失,仅有个别病例需手术治疗,因此不应急于手术.

(1)适应证: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手术:①疝较大脐孔直径在2cm以上;②经1年的保守治疗没有治愈,年龄在2岁以上;③已经嵌顿,内脏与疝囊有粘连;④脐部疼痛,推测有大网膜粘连者.

(2)手术方法:围绕脐疝之下方作半圆形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后游离疝囊,将疝囊从脐部皮肤下面切除后,缝合腹膜,然后将二侧腹直肌筋膜缘用粗的丝线在正中线上缝合,逐层缝合皮肤.创口用无菌纱布覆盖后用宽粘膏固定,以消除腹壁的张力.

(3)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皮下血肿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形成多因剥离疝囊后创面局部渗血,形成血肿并逐渐扩展到腹前壁.治疗不当可导致感染形成脓肿.避免的办法是仔细彻底止血;术毕应在脐窝处放置与脐窝同样大的棉纱球加压包扎.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大的血肿可剪开部分缝线去除积血及凝块,加压包扎,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婴儿脐疝的发病原因

1.发病原因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形成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

2.发病机制

脐是腹腔最后闭合的部位,是胎儿的脐带所在处.脐静脉在脐的最上部,穿过腹壁,向内移行至镰状韧带下缘.出生后近脐部的一段脐静脉成为肝圆韧带.胎儿时的两支脐动脉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间,在脐两侧偏下部进入脐带,出生后退化成纤维性索条,被称为脐外侧韧带.胎儿的脐尿管位于下腹部的中线、腹壁与腹膜间,出生后退化成为脐中韧带.出生时脐带被结扎剪断,断面瘢痕形成.以上诸韧带间被疏松结缔组织充填,成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脐环包绕脐周,较坚韧,是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横肌筋膜融合而成.初生时脐环较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收缩,最终消失.脐环较大时,诸韧带间的空隙增大,腹腔内脏带着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形成脐疝.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儿及大脑性痴呆症患儿,脐周围的组织发育欠佳或较松弛,脐环较大,脐环的收缩及闭合较迟缓,是这类小儿好发脐疝的解剖因素.

另有人做组织学研究,在胎儿期,脐动脉壁内的弹力纤维不断向周围延伸,加固了脐的下部,环绕着脐动脉及脐尿管,如同括约肌一样.在脐带脱落后,脐环闭锁,脐环的下部紧密闭锁.脐静脉的周围无此"括约肌"结构,使脐的上部比下部薄弱,故易在上部发生脐疝.

婴儿脐疝的症状

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和数周的婴儿,此时脐带的切断处已有上

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肤覆盖.主要表现在脐部有肿物突出,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很薄呈微青色,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肿物缩小消失,脐部留有松弛的皱褶,用手指将疝内容还纳后,往往可以听到气过水音,并且可以触到组织坚硬的脐环,以手指深入脐孔内,可估计到脐环的直径,当小儿咳嗽、哭闹、用力时手指可有冲击感.

脐部有可复性肿物,哭闹时胀满,安静时消失,即可诊断.

治疗脐疝的偏方

1.将茴香籽炒后用纱布包好,用于熨烫患处,可以同时制作两包替换使用.

2.把白附子研成粉末后,用水调后敷在肚脐处,再用艾灸辅助进行.注:这种方法掌握不好容易造成对患者的烫伤.

3.取山楂肉、茴香籽(炒熟后)各一两,研成粉末后糊成丸子,每次空腹用白开水送下.

4.把葱白与食盐一起捣烂成泥状后,涂在患处.

5.把吴萸、盐各60克一起炒热后,用纱布包好熨脐部,冷时可以加热水袋熨烫1-2小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