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攻击行为

宝宝攻击行为的原因和对策

很多家长都没有想过宝宝的攻击性行为的起因,盲目认为是宝宝的错,采用的措施仅仅是头痛治头,自然收效甚微.要了解宝宝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必要时可以通过儿童心理咨询师了解宝宝攻击性的心理原因.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攻击性的内因以及化解的办法:

1、原因之一:家长暴力对待宝宝,宝宝进行模范.当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者仅仅是不小心犯大错时,家长经常会很生气,并且使用一些暴力的手段来加以制止.这样做会给宝宝造成这样一种认知——如果别人做的不对,就可以打他.宝宝的模仿力是最强的,实际上宝宝很多不良行为和习惯都是从周围的生活环境如家长、同伴、电视等中模仿而来的.家长“以暴制暴”的做法只会加深宝宝的错误认识,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变得越来越严重.

对策:家长应该耐心地与宝宝进行交流.一旦发现宝宝的攻击行为时,首先应该问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教给宝宝相应的正确的处理方法.很多时候孩子争吵的原因经常是为了争抢玩具,这时大人应该出面进行调解,如“先让弟弟玩一会,等一下我们再玩”.另外,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宝宝讲礼貌和谦让的好习惯,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这可以利用在动物园观看小动物的机会进行;在生活中,家长也不要一味扮演“永远不会受伤的人”的角色,磕到碰到时,采取一些巧妙的方法让孩子来关心自己;爸爸妈妈之间的互相关心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爸爸和妈妈还可以引导孩子来关心对方;家长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互相攻击的行为.这样一种温馨、安全的家庭氛围一定能够有效地减弱孩子的攻击倾向.

2、原因之二:当宝宝出现的问题看起来与其家长的性格相近时,大人经常会将其归结为“遗传”的结果而不加阻挠.这样做实际上是替宝宝的不良行为进行开脱,宝宝则会认为自己的错误是由别人造成的,与己无关.长此以往,宝宝就可能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另外,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遗传”,其潜台词就是这种行为是不可改变的,因而不利于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对策:宝宝的可塑性非常强.家长要相信教育是能够让宝宝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性格的.家长要多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和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来进行分析,例如“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行为的?”“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受到了家长的不良行为的影响?”“孩子的错误改不过来,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等等.只要家长多付出一点爱心和耐心,使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为孩子作出好的榜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就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3、原因之三:当宝宝与伙伴经常发生争斗或者合不来时,大人们经常会阻止宝宝与他们玩.不与同伴进行任何交往,宝宝就不能发展起各种人际交往能力,不能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产生的冲突,因此就更容易使用攻击性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

对策:家长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时间与同伴交往.家长在宝宝与同伴交往时,要留心观察宝宝遇到的问题,看看宝宝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或者巧妙地询问宝宝,然后和他一起分析.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发展起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赢得朋友的同时健康成长.

孩子间的“暴力”你别插手

“以暴制暴”和“默默忍受”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做法,不建议家长如此教育孩子.首先要指出的是,孩子间的“暴力”,不是成人所认为的单纯被打,被欺负了.4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人际交往的学习阶段,他们常常“动作优先”,经常可以看到,孩子拿到两件物品,第一反应是敲打,与小朋友交往也是这样.抢玩具,推小朋友,有可能是孩子一种交往尝试.作为家长心态要摆正,不能单纯把孩子遇到“暴力”定性为受欺负了.建议家长尽量少插手孩子间的交往.如果你的孩子特别内向,为了帮孩子以牙还牙,家长把打人的孩子教育了一番,这样反而不利于自家孩子如何学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因为你说得越多,你的孩子说的机会越少.成人世界也是如此,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孩子世界也是这样,需要学会和不同性格孩子交往.

因此,家长碰到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孩子被打后回家哭,父母在此时应该引导其自己找到解决方式.比如说,争抢玩具时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被打,让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先有不当;教孩子与其他孩子协商,比如“能不能把玩具给我玩一会”;或者采取回避的方式,先让对方玩一会,然后再协商.倘若真的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家长需要教孩子寻求保护,及时向老师报告寻求帮助.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这样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