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shig126

关于妇科肿瘤的治疗、手术,专家分享了这些经验|第六届红房子论坛 ...

2021-7-5 16:19| 发布者: sn_xy| 查看: 564| 评论: 0 |来自:

本文涉及专业知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精彩直播一整天。 第六届红房子论坛暨第六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论坛正如火如荼开展。妇科肿瘤论坛(上午)林仲秋教授:卵巢癌腹腔热灌注化疗中国模式 中 ...

本文涉及专业知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精彩直播一整天。

第六届红房子论坛暨第六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论坛正如火如荼开展。妇科肿瘤论坛(上午)林仲秋教授:卵巢癌腹腔热灌注化疗中国模式

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的林仲秋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卵巢癌腹腔热灌注化疗中国模式”的精彩报告,林仲秋教授从以下4方面进行介绍:

1)NCCN指南对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推荐:2018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一篇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在新辅助化疗和间歇性瘤体减灭术后增加1次HIPEC,患者中位RFS和OS分别延长了3.5个月和11.8月。基于此研究,《2019年NCCN卵巢癌诊疗指南》首次推荐HIPEC。《2021年NCCN卵巢癌诊疗指南》总结了四项与HIPEC有关的I/II级证据,林仲秋教授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

2)HIPEC卵巢癌治疗“荷兰模式”:林仲秋教授详细介绍了“荷兰模式”的执行要求和细节,其中包括治疗温度和时间、管道的放置和拔除、给药方法、流量和温度分布操作以及肾毒性解救,并特别介绍了荷兰模式中“Coliseumtechnique”的操作要求。

3)HIPEC卵巢癌治疗“克利夫兰模式”:是一种闭合式、双管法,治疗温度41~43℃,以顺铂为主要药物的治疗方案。灌注前1小时给予肾脏保护,顺铂灌注前30分钟给予止吐治疗。

4)HIPEC卵巢癌治疗“中国模式”:充分采用闭合式治疗,4管法精确自动控温43±0.05℃,并采用超微过滤≤15u。操作可在普通病房或治疗室完成,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可多次操作。林仲秋教授详细介绍了HIPEC中国模式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物及灌注液推荐、顺铂安全剂量推荐及顺铂使用注意事项、肾毒性解救方案。

最后,林仲秋教授通过回顾性文献提示“中国模式”HIPEC在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PDS)和新辅助HIPEC(NHIPEC)中的疗效优于单纯静脉化疗,且是安全的。但仍需NHIPEC前瞻性临床试验加以证实。目前卵巢癌PDS和NHIPED前瞻性随机研究患者招募中。

周琦教授:铂耐药卵巢癌个体化治疗探索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的周琦教授与我们讲解分享了“铂耐药卵巢癌个体化治疗探索”。周琦教授从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化学治疗研究、免疫治疗研究及靶向治疗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周琦教授指出铂耐药复发卵巢癌定义为经含铂类为基础的一线治疗缓解后,间隔<6个月的复发。该类患者铂类再治疗的有效率<10%,预后极差。其治疗目标为控制疾病相关症状,管理与治疗有关毒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无铂间期。

目前单药治疗和口服药物治疗在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治疗中提到一个较高的高度。在化学治疗中,需根据患者既往用药情况选择单药化疗,可选择周疗减轻毒副反应,并注意减轻毒副反应不叠加,同时重视营养支持治疗。免疫治疗在铂耐药复发卵巢癌中治疗进展起步较晚,免疫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总体生存获益并未超过化疗,联合治疗或成为新的方向,优先选择CPS>10为益。其次,周琦教授介绍了靶向治疗在铂耐药卵巢癌中的研究情况。目前TKI类靶向药物在复发型卵巢癌均采用联合治疗方案。抗血管生成治疗仍是热点,联合化疗能显著提高卵巢癌的生存。但总体疗效不佳,研究多为单中心II期临床试验,样本量小,疗效值得进一步期待。

最终,周琦教授总结道,铂耐药复发卵巢癌尚无满意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对待,总体预后差。单药化疗仍是首选。抗血管生成靶向+化疗对于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疗效提高最显著,但须注意特有不良反应。增强卵巢癌铂敏感性,减少复发,是卵巢癌治疗的追求;延长铂类患者生存时间,联合治疗可能是未来出路;全程管理,关注患者生命质量是目标。

李小平教授:卵巢恶性肿瘤一线化疗理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李小平教授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报告旨在分享探讨“卵巢恶性肿瘤一线化疗理念”。首先李小平教授介绍了卵巢癌化疗现状:目前以铂类为基础化疗,2年复发率高,复发多次化疗后无铂间期逐渐缩短,发生铂类耐药。因此初始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及模式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李小平教授提出肿瘤异质性,即同一类型肿瘤间和肿瘤内部不同克隆,形成不同肿瘤细胞亚群差异,主要表现在组织学、抗原性、免疫性、激素受体、生长速度和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等差异。这提示肿瘤的治疗需个体化、精准化及靶向治疗。李小平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了卵巢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粘液性肿瘤等不同肿瘤类型的精准化疗方案。2020NCCN卵巢癌指南指出初始一线化疗是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应结合年龄、病理类型等对方案、周期等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李小平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了各类不同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的特性及临床研究,并提出卵巢肿瘤序贯化疗新理念。最后,李小平教授介绍了卵巢癌一线化疗后的全程管理:采用延长无铂间隔策略。一线化疗后采用维持治疗,以延长缓解,降低复发风险,改善预后。PARPi抑制剂目前作为一线维持治疗药物疗效显著,已成为最佳选择。

尹如铁教授:妇科恶性肿瘤盆腔阔清术术后辅助治疗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尹如铁教授聚焦“妇科恶性肿瘤盆腔阔清术术后辅助治疗”,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报告。首先尹教授介绍了盆腔阔清术的现状。盆腔阔清术手术难度系数大,充满挑战,可能使晚期复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获益,但对其生活质量可能存在重大影响。目前关于妇科恶性肿瘤盆腔阔清术术后辅助治疗相关文献甚少。尹如铁教授指出放射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盆腔阔清中的合理应用,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但明显增加患者毒副反应,降低患者生存治疗。在放疗技术、剂量优化、指征等方面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高质量循证证据。化疗在盆腔阔清术后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其化疗指征、时机、方案、剂量、新药、联合用药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靶向及免疫治疗应是妇科恶性肿瘤盆腔阔清术后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最后,尹如铁教授指出妇科恶性肿瘤盆腔阔清术后的辅助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MDT团队的共同努力,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需要得到社会及医保部门的大力支持。

吴大保教授:卵巢癌肿瘤减灭术之肠道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大保教授就“卵巢癌肿瘤减灭术之肠道问题”为主题作出了精彩演讲。首先吴大保教授指出目前卵巢癌肠转移率超过30%(主要是大肠,其次是小肠),其中60~70%为结肠。肠转移分为浅表转移和深层浸润。手术方式包括病灶剥除和肠道切除。肠吻合口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吴大保教授分享了一段精彩的卷地毯式改良盆腔阔清手术视频。最后吴大保教授向大家探讨了全结肠切除术。吴教授指出,对于单一病灶,建议行肠管切除;2个病灶建议多肠管切除;对于3个及以上病灶,建议全结肠切除。但是需注意全结肠切除肠漏、腹泻及营养不良的副作用。吴教授详细介绍了全结肠切除术的适应症及术前准备,并通过手术视频演示的方式分享了一例晚期卵巢癌患者全结肠切除的精彩手术操作。

王丹波教授:浅谈阴道恶性黑色素瘤诊治进展与误区

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以“浅谈阴道恶性黑色素瘤诊治进展与误区”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母细胞,发病率低,生长速度极快,预后差;分为皮肤恶黑类和粘膜恶黑类。阴道恶黑占女性恶性肿瘤的0.4~0.8%,生长快,易血性转移和早期远处转移。目前阴道恶黑缺乏标准治疗方案,建议行MDT并全程覆盖。王丹波教授提出阴道恶黑最好完整切除病灶送病理检查。早期首选手术治疗,手术以原发灶完整切除+切缘阴性为主,不求过大根治手术。术后推荐辅助治疗。晚期患者则建议综合治疗。初诊患者推荐进行C-KIT,BRAF和NRAS的基因检测。最后王丹波教授分别一一详细介绍了阴道恶黑的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放疗的适应症及误区。

程文俊教授:外阴恶黑诊治进展江苏省人民医院程文俊教授带来了以“外阴恶黑诊治进展”为主题的精彩报告。外阴恶性黑色素瘤在女性生殖系统较罕见,发病率约(0.48~1.4)/100万,好发于54~76岁绝经后妇女。高危因素包括阳性家族史,既往黑色素瘤病史,发育异常或不典型的痣,遗传突变和日光暴露长。外阴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可总结为ABCDE法则:A非对称(asymmetry)、B边缘不规则(borderirregularity)、C颜色改变(colorvariation)、D直径(diameter)(直径一般大于1公分最好活检)、E隆起(elevation)。黑色素瘤首选切除/完整活检病灶进行确诊。临床分期多采用AJCC分期。该分期是女性外阴黑色素瘤复发的最重要预测因素。外阴黑色素瘤治疗分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全身治疗。程文俊教授就各类治疗方式的适应症、具体方案、疗效及最新临床进展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靶向治疗方面,程教授指出目前应用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治疗BRAFV600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COMBI-AD研究,是目前最大样本和最长随访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T”双靶方案术后辅助治疗期复发或死亡风险减低49%,且无明显的长期副作用。原发性外阴恶性黑色素瘤的KIT突变率高(18%~35%),KIT抑制剂用于粘膜恶黑靶向治疗的总反应率为16~20%,但目前临床研究样本较少。免疫治疗方面,PD-1单抗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疗效比CTL1-4单抗更佳,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全身系统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程教授最后分享了一例外阴黑色素瘤患者诊治的精彩案例。

王沂峰教授:外阴癌手术之探索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外阴癌手术之探索”的精彩报告。外阴恶性肿瘤不常见,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3~5%,常发于老年妇女,以鳞状细胞癌居多。外阴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原则是最大限度去除病灶,最大可能保留功能。首先王教授带我们回顾了外阴癌手术的历史进程,并分享了一段联合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的腹腔镜辅助外阴癌根治术的精彩视频。然后,王沂峰教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外阴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腔镜和开放手术的对比。结果发现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且远期肿瘤结局无统计学差异。最后王教授介绍了“单切口外阴根治术”这一新外阴癌手术术式,并分享了单切口广泛外阴切除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精彩视频。该术式具有出血少、伤口并发症少、术后美容效果好的优势;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手术简单易行,易推广。但仍需更大样本量及更长的随访时间以证实其优势。

李佩玲教授: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治中的相关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佩玲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治中的相关问题”。卵巢交界性肿瘤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占上皮性肿瘤10~20%。有细胞核轻度异型及细胞中度增生,但无浸润性、破坏性的生长或间质浸润。李佩玲教授详细介绍了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粘液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伴上皮内癌的病理分型及特点和预后。李佩玲教授提出手术是交界性肿瘤最重要、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对于无生育需求患者需进行全面分期手术。但淋巴结清扫及大网膜切除不改善预后。大多数卵巢交界性肿瘤术后无需辅助化疗。对于I-IV期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均可以考虑保留生育的全面分期手术。治疗完成后建议积极尝试妊娠,自然受孕更安全。对于微乳头型交界性肿瘤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低度恶性浆液性癌的比率较高,保留生育功能需更慎重。

妇科肿瘤论坛(下午)华克勤教授的致辞拉开了下午会议的序幕。

沈铿教授: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妇科恶性肿瘤诊治的临床决策

北京协和医院的沈铿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以人为本,科学制定临床决策实现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规范化”的人文思考,他从上世纪医学模式的建立讲起,引经据典,自然过渡到现代医学里的循证医学和价值医学,在价值医学过程中,临床决策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要面对有情感的人,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因素和患者承受能力,用患者的语言、站在患者角度与患者沟通,从而制定个体化诊治方案。同时沈教授结合自身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特殊病例,举例说明价值医学在妇科肿瘤临床决策中的应用,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肿瘤变化是瞬息万变的,需要以安全第一,多学科协作、明确治疗目标、与患者充分沟通,最后达到早期预防、实现个体化、规范化治疗的目的。

狄文教授:女性青少年恶性肿瘤生育力保护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狄文教授带来了“女性青少年恶性肿瘤生育力保护”的思考,狄文教授用诸多数据及文献,提纲挈领的说明女性青少年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的现状已日益引起妇科专家、肿瘤专家、生殖专家等多学科的关注,随之新兴学科——肿瘤生殖学应运而生,同时他结合当前“二胎、三胎”的热点,聚焦女性青少年恶性肿瘤生育力保护的方法和意义。恶性肿瘤对女性青少年生育力造成严重的影响,狄文教授是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风趣幽默讲解实际案例中手术、化疗或者放疗治疗如何取舍。同时更强调恶性肿瘤生育力保护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疾病类型、生存率和复发风险以及个人意愿综合考虑,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卵子冻存、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是女性青少年恶性肿瘤生育力保护的唯一选择;成熟卵子冻存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是青春期后肿瘤患者的首选方式;GnRH-a药物的使用对卵巢内分泌功能和生育力的保护仍有争议性;而手术治疗将卵巢移位有可能存在一定原发肿瘤卵巢转移风险。

最后狄教授总结:目前由于社会对生育力保护的认知不足、医患观念差异等多种原因,儿童与青少年生育力保护的实施面临着诸多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多学科合作诊疗体系,来规范儿童青少年恶性肿瘤的生育力保护治疗。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制定生育力保护相关的政策指南,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保育意识,从而推动儿童青少年恶性肿瘤生育力保护的快速发展。

汪希鹏教授:液体活检技术用于卵巢癌系统治疗预后判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汪希鹏教授分享了“液体活检在卵巢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的精彩报告。汪教授直接切入主题,指出肿瘤液体活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检测血等体液中肿瘤来源的小分子,从而达到对肿瘤的诊断和监测的目的。卵巢癌诊治中,液体标志物的作用如下:经FDA批准且经典的标志物有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相对较新颖、新发展的标志物有循环肿瘤RNA(ctRNA)、肿瘤“教育”血小板(TEP)、细胞外囊泡(EV)如外泌体,通过详细的介绍每一种标志物,汪教授阐明了液体活检可用于早期卵巢癌的诊断、复发卵巢癌的监测、指示和检测PARPi的疗效和潜在机制。这是未来卵巢癌早期诊断、复发监测的新型标志物。

讲课结束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沈铿教授提出的“是否可以深入研究液体活检,进一步区别卵巢癌的异质性?”更是为液体活检在卵巢癌中的研究指明方向。

徐丛剑教授:关于妇科肿瘤研究的一些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肿瘤研究,我们有可能做错了什么?”的思考。徐教授从三个不同角度关注肿瘤研究,我们都知道肿瘤细胞迁移、增殖能力增强,那么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增强的就一定是坏的细胞吗?那肯定不是。徐院长从不同角度关注肿瘤细胞的变化,那就是细胞极性。结合宫颈癌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的细胞变化行为,进一步关注极性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异常。接着徐教授提出第二个问题:二倍体遗传原则,是否可以运用到多倍体的研究中?肿瘤细胞群体中,二倍体和近二倍体占大多数,但是真正导致肿瘤表型的是占“关键少数”的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细胞,提醒研究者要思路开阔、同时关注二倍体和三倍体研究之间的鸿沟。以库肯勃瘤为例,提出第三个问题:多发性生长必定是细胞转移所致吗?提出部分库肯勃和胃癌有双发可能,从另一方面说明机体或者细胞在一种或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下,有可能是多元性的。最后徐教授以“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为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陈晓军教授:ESGO2020子宫内膜癌指南进展与碰撞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陈晓军教授分享了“ESGO—2020年子宫内膜癌的更新和碰撞”的演讲,她用丰富的临床知识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详细讲述了2020年ESGO子宫内膜癌的更新,本次更新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分子标志物检测和分子分型的内容,整合了分子标志物评估预后风险等级,建议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子宫内膜癌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分子标志及分子分型日益成为临床工作中关注的热点,比如根据分子分型分为5种亚组,分别为低危组,中危组、高-中危组,高危组、晚期转移组,对高危和高级别患者的辅助治疗和推测预后具有指导意义。同时陈教授对前哨淋巴结及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指征、大体标本的剖视、对不同期别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等方面都有涉及,更将之与FIGO和NCCN指南进行对比差异,均做了详细的介绍,陈教授对ESGO子宫内膜癌的更新详细解读,进一步明确了子宫内膜癌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强调对每一位子宫内膜癌患者有依据治疗,不过度治疗。

吴小华教授:卵巢癌手术模式的改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聚焦于“卵巢癌手术模式的改变”议题,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报告。吴教授首先指出,现有的前瞻性III期临床研究已明确指出,对于卵巢癌患者而言,越小的手术残留其术后预后更好,平均每增加10%的减瘤度,患者中位生存率就可以增加5.5%。AGODESKTOPIII研究最终分析也指出R0手术可以使患者切实受益,延长总体生存期约33.7月,死亡风险减少60%。那么对于IIIc-IV期晚期卵巢癌患者而言,通过新辅助化疗能否实现R0预后呢?新近有研究指出,两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并无显著差异且新辅助化疗的并发症更少。但教授通过对比各国的临床试验数据发现,目前关于新辅助化疗对于卵巢癌治疗效果尚有争议,而手术实现R0是卵巢患者治疗的基石。吴教授指出,对于晚期患者而言,标准手术(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系统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30%可以实现R0级瘤体减灭,而盆腔超根治术可以实现50%R0切除,上腹部根治性手术则80%实现R0。因此,随着手术范围的扩大R0率有很大提高。但是对于Fagotti’腔镜评分高分者、不能耐受手术且预计不能实现满意瘤体减灭者,可转换治疗模式。教授指出,良好的术前评估及患者筛选可以帮助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其团队使用Suidan’sCT评分标准对于卵巢癌患者进行诊疗分流,预计可以实现满意瘤体减灭者(0-2分)行PDS手术治疗,反之(>3分者)行NAC+IDS治疗,结果R0率高达60%。最后,教授对于医院资质、手术医生资质、患者的筛选分流均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期手术模式转变后在不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同时,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鹿欣教授:卵巢癌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鹿欣教授就“卵巢癌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为主题作出了精彩演讲。鹿教授首先汇总介绍了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卵巢癌中的应用进展,并进一步介绍了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卵巢癌初治或一线维持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成果。鹿教授指出,手术、化疗和维持治疗是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模式,R0手术最大程度切除病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而TC化疗方案可以最大限度清除残留癌细胞,PARP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则主要用于预防肿瘤复发。对于持续或铂类耐药型复发性卵巢癌而言,80%的患者初步就诊时已经是晚期,3年复发率高达70-80%,5年生存率30-40%,而这类人群几乎最终均会发展为铂类耐药,因此NCCN指南建议耐药型复发卵巢癌患者参加临床试验,阻止或减缓疾病进展,改善生存质量。教授指出,现有临床试验成果表明,不同靶向药物用于复发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存在一定差异性,无进展生存期可以延长2-6月不等但总生存期似乎无显著获益。以帕唑帕尼为例,有试验成果显示,帕唑帕尼联合紫杉醇对于复发或持续性卵巢癌的疗效未能优于紫杉醇单药,且无进展生存期无明显获益。会上教授进一步分享了国内临床试验成果,吴令英团队的研究指出,与PLD单药相比,阿帕替尼联合PLD作为明确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铂耐药或难治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3.31个月VS5.8个月),但总生存期的数据还在进一步随访中。因此,教授强调,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卵巢癌初始、维持、复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而2021年最新NCCN指南推荐将帕唑帕利用于铂敏感/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精准预测联合多靶点治疗或许可成为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和生存。

臧荣余教授:一线诊疗如何影响复发卵巢癌手术的获益人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臧荣余教授与我们讲解分享了“一线诊疗如何影响复发卵巢癌手术的获益人群”。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各家医院对于卵巢癌患者的初始治疗差异较大,化疗6月后复发人群高达60%,37.2%的患者于化疗12月后复发,而敏感复发患者还是有手术机会的,而iMODEL国际合作拟合模型,可用于预测复发卵巢癌手术可能受益的人群。关于新辅助化疗争议,教授指出,有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后更容易出现原部位病灶复发,而使用贝伐单抗后远处转移、胸膜肺转移增加,因此影响了卵巢癌复发模式,另外,靶向治疗或可能降低二次手术切除率并降低了铂敏感,值得临床医师警惕。腹腔化疗方面,教授介绍了国际新近研究成果,认为腹腔化疗降低了盆腔和中腹部复发率但对于上腹部和腹腔外复发无控制效果。最后,教授强调,加强患者教育和避免术后患者失访是获取准确可信预后随访数据的关键,推荐对于卵巢癌复发患者每三个月随访体格检查、CA125及超声检查,若PET-CT筛查发现早期再发病灶,仍有一定手术机会。

华克勤教授:基于机器学习建立宫颈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初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基于机器学习建立宫颈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初探”的报告。华教授指出,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也是唯一可以明确病因、进行早防早治的癌症,因此其预防、早筛、早诊、早治意义重大。但是对于复发性宫颈癌,其疾病控制治疗时间短,预后较差,因此建立宫颈癌预后预测模型可以精准预测复发生存情况,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处理,争取最佳患者预后。华克勤教授团队基于FIGO分期及传统Cox预测模型不能精准指导临床随访和治疗的现状,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挖掘大数据背后的运行模式,整合多维度变量,建立新型预测模式进行宫颈癌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华教授团队就上海四家医院的5112例IA1-IIB2期宫颈癌患者进行了十余年数据回顾分析,综合利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CA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以及SVM、DNN、DT、RF、XGBoost、LightBGM等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复发及死亡概率预测,并进一步预测术后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精准进行宫颈癌人群的预后预测。该研究充分表现了机器学习模型优于传统的Logistic模型,在多变量数据处理上更有优势,后续的多中心外部验证也进一步指出,该模型可实现多目标同时预测,且准确性优于传统模型。会上,教授深入共享了其预测模型的实际操作步骤,该模型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随访策略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姜桦教授:受腔镜启发的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技巧详解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姜桦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受腔镜启发的开腹广泛全子宫技巧详解”。首先姜教授详细介绍了经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式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四个关键步骤,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打开直肠后陷凹、分离膀胱宫颈韧带及断离主韧带宫旁组织。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未鉴,可以知兴替。姜教授提出在前人的基础上,可以学习方法、总结经验、提高技巧。进而姜教授分享了本团队开展的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体会,通过分享解剖图片、术中探查及手术视频详细介绍了手术的过程和细节,比如可以清除到闭孔神经下方的淋巴结,更清晰暴露手术视野;子宫深静脉可以切除到至少1/2水平达到满意的安全范围;膀胱宫颈韧带后叶内含有膀胱中静脉、膀胱下静脉,需要小心处理,减少出血。姜教授通过自己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宫颈癌根治术中哪里是风险,哪里是安全,切多少是多,并分享了心得体会“变化才是万事万物的本真,唯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切除了肿瘤和安全距离的宗旨”。

赵世民教授:乳酸信号与细胞周期调控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赵世民教授从基础方面阐述了“乳酸信号与细胞周期调控”的过程。赵教授首先介绍了乳酸(Lactate)的分子结构,并比较了和丙氨酸(Alanine)的区别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展示了乳酸分子在信号通路网络中所起到的作用。赵教授介绍乳酸是肿瘤发生发展中常见的分子,广泛存在于肿瘤的微环境中。可谓“乳酸无处不在”,肿瘤细胞的根本属性是周期不受抑制,并阐述了影响肿瘤细胞周期的因素,包括:营养代谢、细胞损伤、接触抑制等,尤其提出乳酸修饰在肿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赵教授分享了细胞在不同周期中有不同的需求,而周期调控蛋白可以主动调控细胞合成代谢及细胞周期如何感知合成代谢重组信号。赵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生动形象的分享了细胞周期调控的最新进展,提出从基础方面阐述了肿瘤代谢的过程,可以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周先荣教授: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病理学参数的分析与评估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周先荣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病理学参数的分析与评估”。周教授首先从临床方面及病理方面介绍了决定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传统的病理学参数受制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结论不一致。而免疫-分子分型的提出具有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分类的不足。周教授强调,尽管最新的分子分型是对传统组织分类、分型的有效补充和校正;但有限经验表明这种分型并不完善,存在方法学和评估不确定性。因此需综合考量是现实的临床选择。例如,周教授强调肿瘤大小是确定性很高的预后参数,但在国内报告中经常被忽略,报道的肿瘤大小不确定性多由于测量技术方法差异导致。最后,周教授提出了谨慎对待高级别癌的腹水细胞学,应该结合肿瘤的分子分型,对其进一步分类。

孙红教授:卵巢透亮细胞癌的诊治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孙红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卵巢透亮细胞癌的诊治进展”。据孙教授介绍,卵巢透亮细胞癌的发病率低,预后差,其起源不明。并分享了我院的卵巢透亮细胞的发病及治疗情况。并从基础方面介绍了卵巢透亮细胞癌的突变信息及相关信号通路。特别强调ARID1A/PIK3CA突变及HNF-1β信号通路在卵巢透亮细胞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孙教授强调这些基因及信号通路的变化可能作为卵巢透明细胞的治疗靶点。稍后,孙教授为我们介绍了NCCN指南卵巢透亮细胞癌的治疗措施并分享了一些临床最新的研究。最后孙教授分享了我院的130例卵巢透亮细胞癌的临床经验,认为对于卵巢透亮细胞癌,TP方案仍然是首选,伊利替康加顺铂的治疗方式目前仍存在争议,分子生物学的阐明为将来的治疗带来曙光。

尧良清教授:复发卵巢癌的挽救性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尧良清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复发卵巢癌的挽救性治疗”。尧教授首先介绍卵巢癌治疗的难点:复发、复发间隔期缩短,最后导致死亡;并介绍了广义的复发性卵巢癌分类及治疗目的。强调任何肿瘤的复发都预示着不良预后。进而尧教授介绍了挽救性治疗,所谓挽救性治疗是对常规治疗无效,而预后不良的治疗。尧教授向我们分享了二次减瘤或多次减瘤的最新临床研究,并强调无论几次减瘤,做到RO至关重要。尧教授介绍了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治疗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治疗、化疗及手术的原则,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卵巢癌最新进展。为难治性复发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选择。

丁景新教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的围术期预防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丁景新教授与我们分享了“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的围术期预防”。丁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系统常见的淋巴漏、乳糜漏及淋巴囊肿/水肿的诊断,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稍后,丁教授强调手术中夹闭淋巴管可以有效地预防淋巴回流障碍,小心操作避免损伤乳糜池可以有效地避免乳糜漏的发生。并分享了手术相关视频,图文并茂的向我们介绍了手术技巧。最后,丁教授并向我们分享了如何处理术后患者出现乳糜漏的经验。丁教授强调对于早期肿瘤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保障手术效果的基础上缩小手术范围,均可以有效降低乳糜漏的发生。

本文首发:医学界妇产科频道本文作者:张宁、王婷、刘宇、李春波日程安排信息和会议报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用户协议
免责声明
申请友链>>

客服QQ号

与生男生女小顾问交流

微信咨询客服1

助你快速怀孕

微信咨询客服2

扫码加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