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吐奶有“隐情”

2015-04-30 人工喂养 294人浏览
肥厚性幽门狭窄表现为“喷射性呕吐”

说起新生儿肥厚性幽门狭窄这个病,可能会让很多家长感到陌生,但是宝宝吐奶这个情况则所有新手家长都会遇到。2015年1月28日,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收治了一个刚出生29天的男孩,患有新生儿肥厚性幽门狭窄(儿童常见病,发病率为0.3‰~1‰,以男孩居多)。这个病表现为喷射性呕吐,多在出生后3~5周发病,很多家长会误认为是普通吐奶,甚至很多基层医院也会误诊,认为喂奶后多拍拍就可以了。有的医院会考虑做B超检查,但如果技术欠佳,也查不出来。

据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冯翠竹介绍,绝大多数新生儿都会漾奶,吐奶也很常见,如果躺着吐,抱起来体位上发生改变后就不吐了,或者抱起来拍一拍,打几个嗝就不吐了,通过这种方法能够缓解的,通常不用到医院来就医。如果孩子每天都吐,并且有加重趋势,而且通过体位变化,抱一抱、拍一拍等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体重也不见长,甚至越来越瘦,就一定要来医院就医。

据感染科主治医师黄辉介绍,普通吐奶很常见,主要是婴儿食道下端和胃的上开口——贲门肌肉力量较弱,只要腹压增高,胃内容物反流进入口腔。属于发育中的现象,几个月内逐渐减轻乃至消失。喂养不当是引发宝宝吐奶的重要原因,比如奶瓶、奶嘴没有完全被奶充满,有气,宝宝吃进去的气太多了,胃里如果含气过多,引起宝宝不舒服,就会出现吐奶,这种情况下的吐奶通过我们常说的“拍嗝”可以得到缓解。

肥厚性幽门狭窄需要手术

据冯翠竹介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之一,占消化道畸形发病率的第三位。一般早期和普通的溢奶很相似,但随着时间延长越吐越厉害,最厉害时会从鼻口喷射出来,医学上称为喷射性呕吐,时间长了孩子的身体电解质会发生紊乱,营养也会出问题,小孩就会脱水、消瘦,如果不及时就医甚至会危及生命。

据冯翠竹介绍,肥厚性幽门狭窄需要手术治疗,采取幽门环肌切开术,出口不梗阻了,病就治好了。早期是从肚子打3个孔,一个5毫米,两个3毫米,现在用的是微创、腹腔镜手术,经过肚脐单孔入路,手术时间也只要15分钟,缝合好后,等肚脐长好后看不出任何瘢痕。通常来说,手术是安全的,对孩子也不会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手术后6小时就可以开始喝水,通常第二天就可以吃奶,在顺利的情况下,术后48小时就可以出院了。

手术后,患儿奶量是逐渐增加的,从最开始每次一二十毫升,再逐渐增加奶量。在孩子出院后,家长也不能让孩子一下吃很多,需要逐渐加量。很多家长关心伤口问题,一般伤口是术后3天和7天各换一次药。如果伤口愈合好,术后10天左右就可以正常洗澡了。

呕吐更多要考虑病理性因素

黄辉提醒说,呕吐更多要考虑病理性的因素,新生儿期及小婴儿期要注意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肠道的感染,如秋季腹泻等;还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如脑炎等,这些都可以出现呕吐的症状;有时呼吸道感染早期是以呕吐为首发表现的;再有就是外科急腹症,如阑尾炎、胰腺炎之类,这些在婴幼儿时候也是常见的。再大一点儿的孩子,比如说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的儿童,呕吐最常见的可能还是胃肠炎,有些更要注意比较严重的疾病,像脑炎、暴发性的心肌炎等导致的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