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是指通过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蛋白、多糖、核酸),经过人工减毒、脱毒、灭活等方法,通过适宜的方法接种到人体内,使我们产生抵抗某种疾病的免疫力。
婴儿出生以后,体内有一定的由母体传给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但随着婴儿一天天长大,母传的抵抗力逐渐减弱或消失,婴儿感染传染病的机会和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孩子出生6个月后,由母亲胎传的抵抗外界疾病的抵抗力就几乎没有了,因此,及时地给您的孩子接种可预防相应疾病的疫苗,让孩子自身尽早产生对这些疾病的特异抵抗力,才能增强儿童的防病能力,保护儿童身体健康,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茁壮成长。
二、是不是只需要接种一类疫苗,二类疫苗无需接种?
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二类疫苗是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第二类疫苗对第一类疫苗是重要的补充,并不是第二类疫苗就不需要接种。实际上有些第二类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对人们威胁很大。如流感、水痘、肺炎等疾病,患病后不仅对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也增加了经济负担。公众可以根据感染疾病的风险、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孩子个体的身体素质,为儿童、老人和自己选择第二类疫苗。此外,有些二类疫苗的生产工艺不同于一类疫苗,有些一类疫苗是经过减毒的方法制作(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而二类疫苗中是经过将病毒完全灭活的方法制作,安全性相对高。如果有些小孩由于免疫功能不全、免疫缺陷、先天性疾病等因素,属于某种一类疫苗的接种禁忌范畴,可以选择接种二类疫苗替代一类疫苗(如肛周脓肿儿童需选择IPV)。
三、儿童接种疫苗后为什么需要观察30分钟,多浪费时间?
儿童接种疫苗后,家长切勿着急离开接种单位,务必要让儿童在留观区观察30分钟,避免发生急性严重过敏性反应时候,能够及时抢救。留观30分钟里,如果是1月龄-12月龄的小孩,要注意观察其呼吸变化、嘴唇颜色、面色是否苍白、四肢是否发冷等情况出现;12月龄以上的小孩,观察其行为是否异常如异常哭闹、面色、嘴唇等变化情况,如果有以上情况出现,请及时告知现场接种人员。
四、儿童接种疫苗后发热,是不是接种的那种疫苗会引起发热?
并非某一种疫苗会引起发热,其他疫苗不会引起发热。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征和疫苗制造工艺的原因,没有一种疫苗无任何副作用,现今所有的疫苗是安全的,多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均属轻微反应,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不会引起组织器官损害或者功能障碍,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是一过性的发热,一般持续1~2天。
疫苗所用毒株的毒力、毒性、菌体蛋白以及代谢产物等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各种接种反应,同时,疫苗在制造过程中,常需添加一些必不可少的物资,如培养液中的某些营养素、动物蛋白、抗生素或者硫柳汞等防腐剂、氢氧化铝等佐剂,也有可能引起接种反应。
五、接种后发热或局部肿痛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接种后发热(一般腋温<38.5℃或口温<39℃)或局部红肿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多喝水和局部热敷的方式缓解(卡介苗引起的硬结不能热敷),通常1-2天后可自行恢复。如果小孩一直哭闹不止、超过3天以上高热不退、胃口不好,则应及时送去医院治疗,并通知接种单位。
六、我家孩子因为生病错过了预约的接种日期,能推迟接种么?
可以。推迟接种本身不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应答效果,但推迟期间人体可能没有足够的免疫力,会增加患病风险。因此,预防接种应尽量按预约日期进行,遇到特殊情况的可以推迟,但不能提前(提前会影响效果)。推迟接种的期限,并无限制,也不必因推迟而把之前接种的剂次重新接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