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体征
1.葡萄胎是一种良性的滋养细胞肿瘤,故又称“良性葡萄胎(benignmole)”,如前所述,葡萄胎有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种;临床所见以完全性葡萄胎为多,部分性较少见,过去认为,部分性葡萄胎继续发展即成为完全性葡萄胎,两者是发展程度上的差异,近代细胞染色体研究证实,两者是不同性质的疾病。
(1)临床症状:良性葡萄胎的症状常和妊娠相似,有闭经和妊娠反应,但妊娠反应常比正常妊娠早而明显,闭经6~8周即开始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最初出血量少,呈暗红色,时出时止,逐渐增多,连绵不断,因而病人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当葡萄胎要自行排出时(常在妊娠4个月左右),可发生大出血,处理不及时,可导致病人休克,甚至死亡,在排出血液中,有时可见杂有透明的葡萄样物,如有发现则对诊断帮助很大。
在约10%病人中,除妊娠剧吐外,还可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甚至可出现子痫症状,发生抽搐和昏迷,也有发生心功衰竭,因正常妊娠很少在妊娠20周前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如有发生应即怀疑为葡萄胎,有时病人也可有心慌气短,过去认为是合并心脏病,近年来知道是由于HCG增加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在葡萄胎中腹痛并不常见,即使有也属急性腹痛,主要发生于初孕妇子宫异常增大者,但葡萄胎将排出时,可因子宫收缩而有阵发性腹痛,此时常伴有出血增多现象,不在排出时有急性腹痛,应考虑并发症发生,葡萄胎病人肺无明显转移,但有咯血,葡萄胎排出后咯血立即消失,过去认为无重要意义,但长期随访结果具有咯血史者,将来恶变机会增加很多,应予重视,由于长期阴道流血,子宫内常有轻度感染,因而病人可出现低热和白细胞升高。
部分性葡萄胎的临床症状和早期流产相似。
(2)临床体征:在妇科检查时,葡萄胎子宫常比相应月份子宫为大(约占50%),但葡萄胎在早期时,往往增大不明显,为此,不能单纯以子宫是否异常增大作为诊断葡萄胎的依据,如有异常增大,有助于葡萄胎的诊断,反之,不能除外葡萄胎的可能,除子宫增大,检查时还可发现子宫比正常妊娠子宫下段宽而软,易因激惹而收缩,同时子宫即使已有4~5个月妊娠大小,仍不能听到胎心,胎动或摸到胎肢,近来,由于A,B超声设备的更新技术人员检查经验的积累,病人就诊时间提前等因素,使确诊葡萄胎的时间大大提前,大多数患者于妊娠早期(8~10周)就能明确诊断。
(3)胎儿情况:在完全性葡萄胎中,一般找不到胚胎或胎儿和胎盘等组织,在部分性葡萄胎中,则可见到发育不良的胚胎及胎盘等组织,在双胎妊娠中,偶可见一胎已变为葡萄胎,而另一胎为正常胎儿或死亡胎儿受压而成一纸样胎儿(fetuspapyraceus),正常胎儿也有出生存活的。
(4)残余葡萄胎:葡萄胎排出不净,部分葡萄胎组织残存宫内,可使子宫持续少量出血,子宫复归欠佳,血或尿内HCG测定持续阳性,但如再次刮宫,将残存葡萄胎组织刮净,所有症状和体征均迅速消失,HCG即转正常,这种情况称“残存葡萄胎(residualmole)”,一般无严重后果,但由于长期流血,也易发生宫内感染,处理也应极为小心。
(5)持续性葡萄胎和恶变:如上述情况经再次刮宫,仍未见症状和体征好转,血或尿内HCG持续3个月仍阳性,不降,则称为“持续性葡萄胎(persistentmole)”,部分持续性葡萄胎虽过一定时期,可自行转为正常,但我国情况多数在不久后即出现血或尿内HCG含量上升或出肺或阴道转移,则明确已发生恶变,应及时处理,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统计,良性葡萄胎恶变率为14.5%,和国外报道恶变率相近,40岁以上妇女恶变机会将更高。
(6)转移问题:有人认为,良性葡萄胎也能发生阴道或肺转移,部分病人在葡萄胎排出后转移可自行消失,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论证依据也不足,有的病例转移暂时“消失”不久又复出现,就成为侵蚀性葡萄胎,这些情况事前很难预料,因之,如有转移应按恶性处理,似对病人较为有利。
(7)重复性葡萄胎:一次葡萄胎之后,再次妊娠又为葡萄胎并不少见,称“重复性葡萄胎(repeatmole或recurrentmole)”,文献报道发病率为葡萄胎病人的2%~4%,国外报道最多有连续达10多次者,但资料不可靠,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统计,葡萄胎病人发生率为3.7%其中3例连续3次,7例连续2次,另外笔者在院外曾见到4例连续5次,其中有的中间有足月分娩或流产,再次葡萄胎恶变机会并不增加,甚至还较少,原因不明,山东省临沂地区报道一家姊妹3人均连续有3~4次葡萄胎,国外也报道2例,家谱分析,葡萄胎的发生有家族性,问题可能在女方。
(8)死亡率:自输血术和抗生素药物发明以及刮宫时改用吸宫术后,上述前3项的并发症已显见减少,但仍偶见急性肺栓塞和肺源性心脏衰竭的报道,前者发生主要是用了缩宫素(催产素)或前列腺素引产或为减少刮宫时出血,在刮宫时宫口未开,过早应用上述两素以加强子宫收缩,迫使小葡萄珠进入子宫壁血窦中去,引流而至肺,阻断在肺小动脉中,应引以为戒。
2.侵蚀性葡萄胎多继发于葡萄胎之后,也有报道在葡萄胎排出之前,已有侵蚀子宫肌层或发生远处转移,同时,认为这是原发的侵蚀性葡萄胎,事实上,这些病例多发生于未及时清宫的晚期葡萄胎,仍属葡萄胎发生恶变,侵蚀性葡萄胎原发于子宫的病灶切除后,有时转移灶可自行消失,但不多见,有的暂时消失后,在一定时间又再出现,这些变化事前很难预测,因此,凡出现转移者均应及时治疗,不要等待自然消失,将贻误治疗的机会,有时子宫原发灶亦可自行消失,但转移灶继续发展仍可导致病人死亡。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1)前次妊娠性质:根据北京协和医院董淑英收集53例文献报道:60%继发于足月产,25%继发于流产,13.6%继发于葡萄胎和我国绒癌统计学数字相比,24%继发于足月产,18%继发于流产,60%继发于葡萄胎,两者有明显的差别。
(2)潜伏期:即前次妊娠终止至出现本病症状的间隔时间,根据董淑英收集53例报道,43例有明确的潜伏期,绝大多数为2年内,最久1例潜伏期为15年,也有1例无潜伏期,患者孕30周开始阴道流血,孕35周剖宫产1男孩,子宫肌层活检为本病。
(3)症状和体征:主要症状为闭经和阴道出血,闭经发生率为74%,多数发生于妊娠终止月经恢复正常后,闭经时间1个月~1年不等,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率为78%,多为少量连续出血,少数病例出血较多。
有报道瘤组织侵蚀肌层至浆膜而穿破出血,也有报道瘤组织向阔韧带和卵巢转移,个别也可像绒癌一样,经血行广泛转移,可多处出现转移病灶。
盆腔检查半数以上有子宫增大,因而易误诊为妊娠。
5.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分期国内外对绒癌和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标准已渐趋一致,但对其临床分期的标准一直未能完全统一,由于这类肿瘤无转移和有转移,转移少和转移多的以及不同部位转移的预后都很不同,缺乏一个统一的临床分期与预后评分标准,统计方法就无法一致,所有资料也难以相比,1965年有学者(Ishizuka等)在菲律宾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临床和病理的分类,1967年在国际抗癌联盟(U.L.C.C)会议上通过成为国际性的分类的方法,这一分类方法,虽亦将病变有无转移及转移是否超出盆腔进行分类,但分期过程难以详细说明病变过程,1975年Jones提出了另一种临床病理分类,主要分4类,如下:
Ⅰ类:病变无转移。
Ⅱ类:病变有转移,低危组(lowrisk):
诊断标准:
①HCG测定值<10万U/24h尿;
②病程<4个月;
③无脑或肝转移。
Ⅲ类:病变有转移,高危组(highrisk):
诊断标准:
①HCG测定值>10万U/24h尿;
②病程>4个月;
③无脑或肝转移。
Ⅳ类:脑或肝转移(高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