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性腹泻
有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出现黄绿色的稀便,大便次数也多,但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随着月龄的增长,在添加辅食后腹泻自然消失。有生理性腹泻的婴儿,通常在摄取牛奶或鸡蛋等异体蛋白质后,甚至在受到日晒、风吹或衣服的摩擦后,易发生皮肤湿疹、体温升高等现象。
(2)消化不良型腹泻
在婴儿期引起的腹泻,最常见的是由于喂养不当,不是吃得太多,便是吃得太少;天气太热,突然受凉;频繁调换新的食品等,均可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消化不良腹泻有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大便呈稀糊状、蛋花汤样或水样、甚至带有黏液。
(3)感染型腹泻
由于细菌、病毒或霉菌侵入胃肠道引起的腹泻称感染型腹泻。患有这类腹泻的婴儿多数有发热、呕吐(不一定是主要症状),粪便有异常臭味,含有黏液或脓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则腹泻会持续或加重。
感染型腹泻由于引起腹泻的病原体不同,其腹泻有各有特点:
1.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轻的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增加,混有脓血;重的突发高热,面色苍白,抽搐,四肢发冷,脉搏摸不到,甚至昏迷不醒。因为发病很急,肠道的病变还未形成,患儿不但没有腹泻,有的还可便秘。
2.由病毒(多为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体温升高在38℃-40℃之间,同时有感冒症状,在发病当天就有腹泻。大便像米汤或蛋花汤一样,有少量黏液。由于大便量多,常像水一样冲出来,因此患儿很快就出现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等脱水症状。患儿有严重口渴感和哭闹不安等现象。
空肠弯曲菌是小儿感染型腹泻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几乎占感染型腹泻病例中第2位,仅次于菌痢。全年均可发生,夏季为发病高峰,尤以2岁以下最多。潜伏期3-5天,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有高热、呕吐和腹痛,接着出现黄色带有奇特恶臭的水样便,也有少数为黏液或脓血样便。
3.霉菌引起的腹泻
大便黄色稀薄或呈绿色,多泡沫,无黏液,豆渣样,平时体弱、营养不良或长期服用抗生素的婴幼儿容易发生。
如何预防婴儿腹泻
鼓励母乳喂养,尤其是出生后4-6个月和第1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在夏季频繁更换乳品品种或断奶。
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食具应煮沸消毒。
注意水源清洁,饮用水需煮开后才能给婴儿饮用。
按时添加辅食,但不能几种辅食同时添加,以免增加婴儿的肠道负担,不易耐受。
夏季天气炎热避免过食,或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或富含脂肪的食物。
防止婴儿用手抓食物吃,餐前便后要认真用肥皂洗净小手。
及时治疗营养不良及佝偻病等,注意防止腹泻发生。
婴儿患全身性疾病时应适当多饮水,根据当时的食欲及病情调整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