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的防治

2015-07-15 护理保健 351人浏览

哺乳期的妈妈担当着哺育宝宝的重任,保证哺乳期乳房健康至关重要。乳腺炎引起的发烧是月子里产妇发烧常见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哺育宝宝,也为了自身健康,孕妈妈和哺乳期妈妈了解乳腺炎的防治知识十分必要。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以葡萄球菌感染居多,多见于产后哺乳的妈妈,尤其以初产妇居多,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内。


发生原因


急性乳腺炎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乳汁淤积

乳汁淤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乳汁是理想的培养基,乳汁淤积将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乳汁淤积的原因主要有: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乳管不通影响排空。

2、细菌入侵

乳头破裂或皲裂,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腔感染、吸乳或含乳睡眠,致使细菌侵入乳管,也是一种感染途径。多数发生于缺乏哺乳经验的初产妇。也可以发生于断奶时,6个月后的婴儿已经长牙,易致乳头损伤。



主要症状


乳房肿胀疼痛,局部红肿、发热,随着炎症的进展,疼痛呈波动性,治疗不及时可形成局部脓肿。病人可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可伴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如果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高。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

1.如果仅仅是乳房上有肿块,无发热,可以局部热敷、理疗、按摩,促使乳腺导管通畅,及时排空乳汁。具体方法:先按摩局部肿块处,然后沿乳根至乳头方向按摩8~10分钟,并尽量吸净乳汁或辅以吸奶器吸出。

2.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药物为青霉素类或头孢类,如果过敏可选择红霉素类药物,这些药物是B类药物,哺乳期应用较为安全。抗生素可以少量进入乳汁,因此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磺胺类(复方新诺明)、甲硝唑等药物应避免应用,因为能影响到胎儿。中药治疗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药物。

3.哺乳期乳腺炎形成局部脓肿者需要行手术切开引流。


患乳腺炎可以喂奶吗


如果患有乳腺炎的产妇只有乳房红肿,乳核形成,还没有成脓,排出的乳汁在外观上亦与正常乳汁无异,不必停止哺乳,因为停止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造成影响,同时会加重乳汁的淤积。所以在感觉乳房稍有疼痛、肿胀的时候,不仅不用停止母乳喂养,还要经常给宝宝喂奶,让宝宝尽可能地把母乳吃干净,宝宝有力的吸吮可缓解乳腺导管的不通畅,从而减轻乳腺炎,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在喂奶时轻轻地按摩肿块,用手指从肿块向乳头方向按摩,可以帮助疏通堵塞的乳腺。同时要穿宽松的衣服,并尽可能多休息。

当乳腺出现局部化脓时,患病一侧的乳房要停止哺乳,因为这时的乳汁常合并细菌感染,继续哺乳可能会导致婴儿腹泻,可以借助于挤奶手法或吸奶器将乳汁排出。与此同时,另外一侧健康的母乳还可以哺育孩子。只有在感染严重或需要脓肿切开引流时才应完全停止哺乳,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回奶的措施。



如何预防


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并保持乳头清洁是预防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关键。

1.孕期可以经常用温水洗净乳头。如有乳头内陷,可经常挤捏、提拉纠正。

2.养成按需哺乳的习惯,妈妈感觉乳房胀了或孩子饿了就抱过来喂。

3.婴儿睡觉的时候不要含着乳头。

4.如果妈妈的奶特别多,在最初没有形成供需平衡的时候,每次孩子吃完奶,要把剩余的乳汁排空。可以按摩挤出或用吸奶器吸出,以保持乳腺管的通畅,而且这样也利于下次泌乳。

5.手或孩子不要挤压乳房,尤其应注意晚上睡觉时不要压到,避免造成腺管不通。

6.如果乳头已有破损或皲裂,要及时做好护理。喂完奶之后,可以挤出少许乳汁来涂抹在乳头上等其风干,有利于保护乳头。同时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