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的预防和治疗

2015-08-19 护理保健 485人浏览
产后尿失禁无疑会令新手妈妈觉得苦恼、尴尬又难以启齿。就在下午3点,生完宝宝刚1个月的凯莉,终于有空与朋友聚聚,喝点下午茶,没想到,刚聊天到一半,突如其来的一个喷嚏过后,凯莉竟然感觉到自己漏尿了,她赶快冲到厕所,但裤子已经湿嗒嗒的了,怎么会这样?凯莉再也没有兴致与朋友聊天了,她匆匆与朋友告别,出门招了辆出租车赶紧回了家!

很多新妈妈一听到产后尿失禁就会觉得很难堪,羞于启齿。有一项调查发现,有高达30%~50%的女性备受尿失禁或尿频困扰,其实,产后尿失禁是产后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一、产后尿失禁是怎么回事?

分娩后六个月内,如果新妈妈在搬重物、跑步、大笑、咳嗽甚至是改变体位时都可能有少量尿液渗出,并且因自己察觉不到而无法控制,这种情况就称为产后尿失禁。

二、为什么产后会有产后尿失禁呢?

为什么打个喷嚏,会发现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呢?一般而言,在正常情况下,当人在大笑、打喷嚏、咳嗽或者弯腰时,腹腔内的压力会增加,当压力传递到膀胱时,膀胱内储存的尿液会受到向外挤的压力,此时,骨盆底的肌肉群会适时地收缩,扮演“刹车”的角色,以免尿液外漏。但由于盆骨底又是受子宫等器官所支撑的,因此,当子宫的情况发生变化时,骨盆底、内脏、乃至膀胱与尿道,也会受到影响。

尿失禁是因生产时盆骨底的肌肉群、神经血管受损导致的

随着妊娠周数增加,孕育着胎儿的子宫体积与重量渐增,相对的骨盆底肌肉群就必须承受超乎常人的压力。另一方面,妊娠改变了体内荷尔蒙,高浓度的黄体素降低了骨盆支持系统中的韧带的张力,减弱了骨盆底肌肉群的收缩力,随着泌尿器官如膀胱、膀胱颈、尿道的移位,影响了尿道闭锁系统的完整性。

最后,当临产时因胎头的下降而压迫、推挤、扭曲生殖道与泌尿道,不只骨盆支撑系统的肌肉与韧带易受撕毁、创伤,神经系统也易断裂,神经传导受阻,更会增加尿失禁发生率。因此刚分娩完的妈妈,一般都会感觉不到尿意。除了无法排尿之外,尿失禁等各种各样的排尿问题都会在这一时期出现。

三、常见的尿失禁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1.压力性尿失禁

这是最常见的尿失禁类型,绝大多数发生在女性身上,主要是因为支持膀胱颈及尿道的韧带和肌肉松弛,或尿道本身关闭功能不良,导致患者咳嗽、开怀大笑或抬起重物,腹压上升时,膀胱颈及尿道无法提供足够的收缩力,而产生尿失禁的情况。怀孕、生产所造成的尿失禁就属于这种类型。

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跟着下降,控制尿液的排泄能力较差,也会因为精神紧张、用力咳嗽、提重物等,驱使尿液不由自主地排出。目前女性尿失禁患者以50岁以上者居多,但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也有这样的问题。

2. 急迫性尿失禁

在尿失禁发生之前,会有急迫地想要解尿的感觉,例如,听到流水声,就会有急迫地想要解尿的感觉,接着就发生尿失禁。这是由于膀胱逼尿肌的张力持续性增高及尿道括约肌过度松弛,造成尿液不能控制地从膀胱流出,如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石等,都会严重刺激膀胱。近年来,有很多年轻女性因为性行为不当引起尿道发炎,最后导致膀胱过动,也就是膀胱活动完全不受控制,造成尿频或夜尿的情况,对此要特别注意。

3. 满溢性尿失禁

因神经病变使得膀胱收缩不良,或因严重骨盆腔器官脱垂而造成膀胱出口被压迫阻塞,导致尿液滞留,膀胱内压过度增加而引起尿液漏出。此类患者多会有尿频、解尿速度减慢、解尿无法持续而滴滴答答的现象。

四、生产方式与产后尿失禁有关系吗,自然分娩的孕妇才会尿失禁?

曾有医院做过一项调查,分娩时选择自然分娩、产钳、剖宫产各80例孕妇,结果发现,在产后4个月内频繁尿失禁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6.25%、41.25%、18.75%。也就是说自然分娩、产钳助产的孕妇产后早期发生尿失禁比列明显高于剖宫产组。

上文已提到,虽然产后尿失禁多是由于自然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时导致骨盆底的肌肉群拉伤所致,但也不代表剖宫产者就不会有尿失禁。因为怀孕期间的激素影响及子宫体积增加,会造成尿液增多,子宫也会扩大而压迫到膀胱、尿道,就会开始有尿失禁的症状。所以,无论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的孕妇,都需多注意。

五、哪些妈妈产后容易尿失禁

并不是每个妈妈在孕产期都会尿失禁,但体格、体质、分娩情况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排尿状况。如果您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就属于尿失禁的高发人群了,就需要格外注意您骨盆底的健康了!

1. 孕前工作压力较大的妈妈;

2.在孕期或者怀孕前,有便秘导致排便时间较长情况的妈妈

3. 新生宝宝超重的妈妈

4. 在分娩过程中,从子宫口打开直到宝宝出生的时间长达5小时以上的妈妈;

5. 个子高、体重偏重的妈妈;

6.35岁以上首次生产的高龄妈妈;

7.难产的妈妈;

8.患有慢性鼻炎引起喷嚏、咳嗽的妈妈;

9. 产后过早、过快地减肥的妈妈;

10. 生过3个孩子以上的妈妈;

11.分娩过后一周,子宫仍压迫膀胱的妈妈;

六、产后尿失禁如何预防?

早发现、早预防是上策

产后尿失禁的确给许多初为人母的女性带来了尴尬,觉得尿失禁是件很丢脸的事。其实早期发现而能及早预防就是上策。虽然尿失禁的发生与营养无直接关系,但有些产后妈妈在有尿失禁的症状时,以为减少水分的摄取会减少尿液的产生。其实这么做是错误的,因为水分摄取减少,会使尿量减少,同时尿液也会变得更浓稠,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反而会造成尿路感染。因此孕妈妈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要正确,多喝水,多吃水果、高纤维食物,防止便秘;少喝咖啡、茶、啤酒等刺激性饮料,同时注意控制孕期体重增加,拒绝烟害。

尽早做骨盆收缩运动可起到预防作用

一般而言,产后尿失禁者在怀孕过程中就已有尿失禁的症状,且以应力性尿失禁为多。在怀孕中期通过骨盆超声波检查,如果发现妈妈有骨盆松弛的现象,建议尽早做骨盆收缩运动,这有助于预防压力性尿失禁。即四肢着地呈爬行状,背部伸直,收缩臀部肌肉,将骨盆推向腹部,并弓起背,持续几秒钟后放松。但如果有早产的风险,事前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注意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同时在生产过程建议采用无痛分娩,有助于骨盆肌肉放松,减缓创伤程度。

七.产后尿失禁如何治疗

即使产后出现尿失禁的情况,妈妈们也大可不必惊慌,因为大部分妈妈在产后随着身体情况的复原,尿失禁症状也会慢慢好转。但是如果四个月后还是没有恢复或者好转,才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重者治疗,轻者自疗

1.产后患有增加腹压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引起严重咳嗽者,要尽快治疗;

2.要注意不憋尿,特别是新妈妈在医院时,从感觉到尿意到排尿的时间是相当短暂的,为了不出现尿失禁的尴尬场面,更要增加如厕排尿的次数;

3.不要过于劳累,做家务时避免腹压过强过久的姿势,如蹲式。

针对生产损伤或年龄变大激素下降引起的压力性尿失禁,初步诊断症状有“咳嗽尿裤子”的情况,属于轻度;而走路尿裤子、站立尿裤子则分别属于中度、重度。

棉垫试验

原地跑30秒,接着双脚微开,原地跳跃30下,双脚张开与肩同宽,大力咳嗽10下,交互蹲跳5下。

尿失禁不一定要手术治疗

尿失禁需根据发生的原因及严重程度来做适当治疗,一般可分为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对于轻度患者及不适合手术的女性,物理治疗是理想且无副作用的选择,常见的物理治疗方式有凯格尔运动、双频道尿失禁电刺激疗法、体外磁振治疗法。

1.凯格尔运动

产后一周内,就可以开始进行简易的凯格尔运动,越早开始做,越能帮助训练骨盆底肌肉收缩,预防尿失禁的困扰。

动作1:呈站立姿,脚尖踮起,并收缩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双腿用力夹紧,保持5秒钟再放松。重复动作20次以上。

动作2:呈仰姿,双腿弯曲,收缩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紧闭尿道、阴道及肛门,像尿急无法如厕而憋尿的感觉,先保持骨盆底肌肉收缩5秒钟,然后慢慢放松,5~10秒钟后再重复收缩。运动全程照常呼吸,保持其他部位放松,可用手触摸腹部,不应有紧缩现象。

2.双频道尿失禁电刺激疗法

电刺激同时可以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尿频、夜尿及急迫性尿失禁,利用不同的频率达到不同的效果。使用不同的频率及电流强度,以达到降低膀胱逼尿肌的敏感性,增加膀胱容量,以及使骨盆底肌肉收缩并增强力度的效果。

3.体外磁振治疗法

体外磁振治疗法,无需脱衣也无侵入性,坐在治疗椅上即可进行,是利用高密度的磁场深入穿透会阴部肌肉及神经,强化骨盆底肌肉群及括约肌,或经由神经调控,放松痉挛的骨盆底肌肉群,帮助恢复其正常排尿功能。依照医生给患者的诊断,结合患者的症状,利用“膀胱自律神经治疗仪”设定治疗模式与疗程。每次治疗时间约20分钟,每周治疗2次,整个疗程为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