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确认为小儿脑膜炎后,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以避免并发症。
小儿脑膜炎的检查与确诊
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头痛、脖子僵硬、恶心、呕吐等情形发生,家长要带其到医院就诊让医师详细看诊后,要确定是否是脑膜炎或脑炎,主要会安排病儿做以下检查:
1.脊椎(腰椎)穿刺:是用细针从第四和第五腰椎之间插入,取得约10-20 C.C.的脑脊随液去做检验,了解是否有发炎现象,并且做细菌或病毒培养以进一步确定引发脑膜炎或脑炎的罪魁祸首。
2.脑部电脑断层扫描:做脑部的电脑断层扫描可以检查看出脑部发炎部位和情形,以及可看出是否是因为脑出血、水肿或肿瘤等其他因素而引起头痛和脑压升高(导致恶心、呕吐)的状况,可先做初步判别;而主要仍需施行脊椎(腰椎)穿刺,做脑脊髓液的化验,以确认发炎的反应和病原的种类。
小儿时期是各种脑膜炎最为多发的年龄阶段,通常来说,最常见的脑膜炎有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这些类型的脑膜炎共同特点都会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惊厥及昏迷等,需要积极进行治疗,以免危害宝宝健康。
小儿脑膜炎治疗方法
小儿脑膜炎治疗方式多是住院接受内科治疗为主,以下依照常见的脑膜炎种类采取的治疗方式进一步说明:
a. 医师一般会使用抗生素药物来治疗(静脉滴注、口服);医师会依据患儿脑脊髓液培养出来的细菌种类不同,而给予不同的针对该类细菌的抗生素来进行杀菌,如果初步还无法分辨细菌准确的种类时,通常会给予广效性的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b. 除了适当的抗生素药物使用外,医师还会依患儿情况给予降低脑压的药剂和减低发炎反应的药物,同时也会针对发烧的症状给予药物加以控制。
2.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病毒性脑膜炎发炎反应和症状都较轻微,治疗的方式主要是针对症状去做减缓和控制,例如降低脑压的药剂、退烧药、减低发炎反应的药物等,让患儿的症状减轻,通常在几天到一个星期左右症状就会消失,较少留下后遗症。
脑膜炎治疗注意并发症
某些症状可并发症能直接危及病儿生命,应及时处理。
(1)控制惊厥:频繁惊厥必须控制,以免发生脑缺氧及呼吸衰竭。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压增高和低钙。除用脱水药降低颅压,常规补钙外,对症治疗采用安定、水合氯醛、副醛、苯巴比妥等药物抗惊厥,亦很必要。
(2)减低颅内压
(3)抢救休克及DIC。
(4)在给患儿确诊之后,使用3%盐水6ml/kg进行缓慢滴注,可以提高血钠5mmol/L,若是仍然不能纠正,可以再给3~6ml/kg。同时应该限制注入量,每日800~900ml/m2,给液成分与一般维持液相同即可。由于大量地应用钠盐,必然会增加患儿体内钾和钙离子的丢失,所以在滴注的同时必须注意这两类元素的补充。
(5)大量液体积聚可使颅内压增高,除引起症状外,还可压迫损伤脑组织,影响远期预后;且积液发生与感染有关,有时液体本身即为脓性,如不穿刺引流,很难自行吸收。穿刺放液应根据以下情况处理:
①颅骨透照度验阳性得,可行穿刺以确定积液性质。
②积液量不多,非脓性,蛋白含量不高,临床无颅压增高表现,治疗经过顺利者,不再穿刺,定期透照复查,大多数病儿在1~2个月内积液自行吸收。~硬脑膜下积液有明显炎性改变时,可诊断为硬膜下积脓。积液量较多,同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蛋白会计师高,色发黄。
③硬膜下积脓时均应穿刺放液。开始每日或隔日穿刺1次。每次放液量,每侧以少於30ml为宜,两侧总量一般不超过60ml。1~2周后酌情延长穿刺间隔时间,减少穿 刺次数,直到症状消失。
④个别病儿虽经反复穿刺放液及长期观察,积液量仍不减少,颅内高压的表现或局灶性大脑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都不减轻,过去主张用手术摘除囊膜,以免脑组织受压,引起脑萎缩或神经系统后遗症。但近甘余年来未见有手术摘膜报导。相反,个别多次放液不愈的患儿,经保守观察数月,往往积液可自行吸收终至痊愈。
⑤有硬膜 下积脓时,可进行局部冲洗,并注入适当抗生素(剂量参考鞘内注射药量)及地塞米松1mg/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