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好动”未必是“多动”

2015-07-08 护理保健 463人浏览

“好动”未必是“多动”

调皮的孩子活泼、好动,一些家长便会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事实上,判断孩子是否得了多动症,不像判断其他病那样有一定的标准。郑大一附院儿科专家说,对多动症的判定理由多来自家长、老师的反映,而这些都是软指标,并非硬指标,所以,孩子得没得多动症,家长自己不要轻易断言。

专家表示,孩子多动并非是诊断“多动症”的唯一依据,其他行为障碍如自闭症、抽动症、癫痫、情绪障碍也会使孩子出现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她还强调,每个多动症孩子表现出的问题不一定相同,有些只有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则有多动或冲动的特征,伴有情绪问题者较多。“所以,孩子‘好动’未必就是多动症。”

在娘胎里就“与众不同”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多动就是病了。

多动症的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甚至有些患儿在年龄更小时甚至在娘胎里就显得与众不同。专家说,准妈妈在孕期检查时,应该留意孩子的胎动,如果胎动次数比正常次数要多,那么孩子以后患多动症的几率要比别的孩子高。另外,孩子上幼儿园后,如果老师常反映带这个孩子比带几个还累,那么这类孩子患多动症的几率也很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多动症呢?专家教授介绍,多动症一般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家长过分溺爱、体内微量元素缺乏或超标(如体内铅含量过高)、饮食习惯(喜喝咖啡、碳酸饮料)等都可能导致多动症的发生。

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即便得了多动症又不影响身体发育,只是学习差了点罢了,并不在意,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学习差并不是多动症带来的唯一后果。多动症更严重的后果是对孩子人格的影响。”专家教授说,多动症儿童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一系列怪癖伴随终身,比如缺乏自控能力,易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缺乏理性等,而有这些习惯的人往往难以与同事相处,工作能力低下,甚至有犯罪倾向。

谨慎用药多做统合训练

专家教授说,在治疗多动症孩子时,她比较注重对孩子做统合训练,也就是能提高孩子注意力的特殊教育和训练。“家长可以让孩子玩积木、学拼图,甚至在平衡木上行走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

许多患多动症的孩子年龄还很小,如果长期吃药,对他们的身体并不好,所以对二年级以下的孩子,专家教授在治疗过程当中一般不主张吃药。但她提醒家长,如果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家长最好能及时求助和咨询专业医师,切勿造成延误治疗或误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