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爸妈手记:学会给孩子科学用药

2015-07-13 母婴用药 1024人浏览
 孩子还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的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功能还很不完善,代谢、排泄能力较差,如果用药不当,往往会产生不良反应。

但目前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的药物不多,多数患儿用的都是成年人的药如果用药剂量不当、用药方法不妥,会导致延误病情或增加痛苦,严重的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儿童用药的特点和主要反应大致如下:

婴幼儿胃酸分泌少,胃蛋白酶的活性低,肠蠕动不规则,加之肝脏代谢作用弱,对于某些易受胃酸和肠液碱性影响的口服药,吸收量较大。如新生儿服用氨卡青霉素可以吸收60%以上,而成年人仅吸收30%。小儿皮肤和粘膜又薄又嫩,血管也很丰富,对外用药吸收量较大,有时会引起严重反应,如用硼酸溶液湿敷治疗尿布皮炎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小儿体液较多,而脂肪比值较低,这会使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等药物的浓度增高。同时,小儿体内血清蛋白量较少,且与药物的结合能力较弱,也会造成血药浓度升高,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小儿肝功能不健全,许多酶系统尚未建立,因而解毒能力弱。如新生儿用氯霉素2-9天后,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部膨胀,继而体温过低、肌肉松弛、呼吸困难,面部血管因缺氧而呈灰白色,这被称为“灰婴综合征”。所以新生儿最好不用氯霉素。

小儿肾功能不健全,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容易造成蓄积中毒。

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强,一般情况下,胆红素和血清白蛋白结合后,不容易进入脑组织产生毒性作用,但是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如安定、消炎痛、复方新诺明和水溶性维生素K等,由于它们能和胆红素争夺白蛋白并与之结合,致使游离的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组织,可能产生危及生命的核黄疸。

需要强调的是,小儿对药物易发生耳鸣、耳聋与过敏性反应。因此,小儿就诊时,家长要向医生说明有没有过敏史和家族史。服药要遵医嘱,若有异常变化,需立即停药,去医院就诊。

小儿用药慎之又慎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和肝、肾等脏器发育还不完善,解毒和排泄功能很弱,许多药物属于慎用或禁用。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等,这些药对小儿的耳前庭及听觉神经会造成严重损害,甚至造成终生耳聋。

激素类:泼尼松(强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氟氢可的松等,会影响小儿体内的钙、磷吸收和蛋白质代谢,有碍骨骼生长,严重的还会引起小儿骨质疏松。

心血管系统药物:洋地黄、西地兰、地高辛,用量不当可造成心律混乱、心脏缺血、缺氧,甚至暴死。

氯霉素:可抑制小儿的造血功能,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灰婴综合征等。

氟哌酸、氟嗪酸等:均会引起小儿关节病变和影响软骨生长发育,故18岁以下者不宜使用。

小儿剂量怎么算

小儿用成人药须进行严格的剂量折算。一般常用的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按年龄计算,此法虽简便,但较粗略,仅适用于一般药物,初次用量宜偏小。第二种是按体重计算,目前最为常用。第三种按小儿的身体表面积计算,虽用量准确,但计算繁复,不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