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对宝宝的破坏行为感到气愤,奇怪自己怎么能让宝宝在写字画画上取得成功,但当宝宝开始破坏玩具时,却成了行家里手。这是因为宝宝的破坏行为其实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要宝宝有创造力,首先要允许他们去破坏。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宝宝的破坏天性,避免错误的管教方式扼杀宝宝的创造力呢?下面金乌孕梦网的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建议。
一、宝宝破坏行为的原因
1.生理发育问题:宝宝的破坏性行为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宝宝身上,因为他们的生理发育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2.特定阶段年龄:2-3岁的宝宝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攻击和破坏表现比较明显,如扔东西、摔东西、拆玩具等。这是儿童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
3.好奇心的使然:好奇是宝宝心理的主要特征,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宝宝喜欢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闻一闻,这正是创造力的来源。有时,宝宝的破坏行为是想试图引起你的关注。当他受到“冷落”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吸引你注意,就采取消极的摔打东西的方式。
4.宣泄不良情绪:宝宝受了委屈或心中有不满的时候,他没有办法通过别的管道宣泄,就会通过破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二、如何启发宝宝创造力
1.户外活动转移:让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显露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平时,家长应注意控制孩子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多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2.借助绘画舒展:孩子学画画可促发散性思维,不仅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还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的发散。孩子们可以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知。
3.引导宝宝学习:孩子喜欢拆玩具往往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孩子求知欲比较强的一种体现。父母们应该给予孩子鼓励,在方法上给孩子指导。
4.从宝宝角度观察:家长要提供宝宝展示作品的空间,在家里专门隔出一块区域给孩子,展示孩子的劳动成果。或者用相机记录下来,贴在墙上,都可以,记录孩子的成长。
三、哪些行为扼杀孩子创造力
1.关在婴儿床中:将宝宝长时间放在婴儿床中,宝宝能探索的范围只有小小的2公尺。长时间待在家中,甚少接触外面的世界,都无法有正面的效果。
2.家长过度保护: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弄脏,限制孩子不可以爬高不可以玩沙,久了孩子会放弃探索的心。有些刚上学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没好奇心、害怕接触新事物,探究原因,这都是婴幼儿阶段家长保护过度、限制过多,浇灭原有的好奇心。
3.太早性别区别:孩子对于性别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大人的刻版印象会加诸在孩子身上。像是男生玩芭比娃娃多数会被制止,女生想玩战斗机器人也可能要她换玩别的。家长对性别的刻版观念可是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
四、3岁以上孩子该教育
1.语言能力发展:3岁的宝宝不仅能听懂你的大部分语言,而且会说较完整的句子;会用一些形容词,甚至还会说出较复杂的句子。20-30个月是幼儿掌握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发展爆炸期。
2.独立自主培养: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供机会让他自己决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给他两件衣服,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出去玩可以让他选择玩的地方。
3.健康饮食习惯:饮食习惯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孩子行为品德。父母要重视培养宝宝健康饮食的好习惯。饭前做好准备。饭前首先停止活动,安静下来,洗净双手,帮助父母准备碗筷,做好用餐准备。做到饭前不吃零食。
总之,家长要尊重和理解宝宝的破坏行为,帮助他们发挥创造力。同时,要培养宝宝的独立自主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