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撕纸不良习惯怎么处理?探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习惯问题

2023-09-16 09:58:58 作者:sn_yy 191人浏览

如果你一回家就看见地上到处都是纸,你会不会对自己的宝宝发火呢?宝宝在某个阶段会变得特别的皮,家里的纸巾、书,只要能撕的他都给破坏了。妈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十分担忧,也很在意孩子的这种搞破坏。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喜欢撕纸呢?宝宝还有哪些习惯呢?八宝网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关于孩子的坏习惯吧。

养娃是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不知道宝爸妈会卡在哪一关。如果宝爸妈不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可能将一些正常行为,甚至变聪明的行为认定为“坏习惯”。吃手爱吃手的宝宝更聪明,这话不无道理。宝宝的大脑发育需要很多感觉刺激信息输入,宝宝自主把手放入嘴里,依靠的是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协调配合,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宝宝吃手是一种自我情绪安抚的表现,宝宝用吃手来转移情绪,这有利于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

2岁以前,宝宝吃手不是“坏习惯”,但如果吃手带来严重弊端(如把手指咬脱皮、不被小朋友们接纳、面部发育异常等),宝爸妈要引起重视了。自私2~4岁宝宝常常会有一些“自私”的表现,最典型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不喜欢分享。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常常有自私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这些现象都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宝宝2岁左右就开始懂得拥有的概念,并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宝爸妈应该意识到,宝宝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意识非常重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所以,宝爸妈要保护宝宝的物权意识,用绘本、游戏或交换等方式引导宝宝分享,而不是强迫他/她分享。撕纸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宝宝手上的动作越复杂,越能积极地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也就是说,精细动作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进而对智力有所影响。

撕纸需要宝宝控制手部的动作,如果没有足够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能力,宝宝根本做不到。宝爸妈不要因为爱惜书本,放弃锻炼宝宝小肌肉群、协调能力和让宝宝变得更聪明的机会。认生婴儿见到陌生人就哭闹,大点儿的宝宝见了陌生人就躲起来,这是宝宝的自然反应。宝宝从不能区分所有人到逐渐分清熟悉的人和陌生人,而且开始对陌生人躲避和抗拒,这代表宝宝的成长发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宝爸妈不要从负面的角度看待这种反应,其实这是先天的保护本能,对不熟悉的人存有戒心,是完全正常的行为。

宝爸妈要接纳宝宝,明白其个性和感受,给宝宝时间,让宝宝慢慢观察陌生人,放下戒心,慢慢跟陌生人熟悉起来。撒谎3岁的宝宝有了清楚的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他/她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是不可跨越的底线。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宝宝可能会主动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从而出现撒谎行为。事实上,通过歪曲事实来说谎的宝宝很聪明,这说明他/她意识到了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达到目的,这种“强词夺理”是宝宝思维能力的一种进步。

当然,并不是不对宝宝进行诚实教育,宝爸妈首先搞清楚宝宝究竟是在他想象的空间里畅游还是真的在说谎。针对宝宝撒谎,要区别对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随便将说谎的标签贴在宝宝身上。自言自语宝爸妈发现,宝宝在玩游戏时经常自言自语,要知道,这是宝宝的想象力在发展的表现。比如过家家时,宝宝把自己想象成妈妈,照顾生病的宝宝(玩具娃娃),一边给它擦眼泪,一边自言自语“宝宝不哭了,妈妈抱抱。”在做假装游戏中,宝宝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告诉自己将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并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克服障碍,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玩游戏可以激发宝宝的想象力,宝爸妈应该多让宝宝玩,在宝宝自言自语时,宝爸妈在一旁微笑着观察就好。不理人宝宝投入地进行一项活动时,不喜欢被打扰,他/她抗拒爸爸妈妈的“喊话”。宝宝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这一点表现得越明显,这不是坏事,它能帮助宝宝避免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被干扰。从宝爸妈的角度来说,希望宝宝能把注意力转移到接下来要完成的事情上,比如顺利地吃饭、学习或外出等。宝爸妈让宝宝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指令要清晰、简单,不要粗暴地终止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尽量面对面地提出指令或安排,等等。宝宝在慢慢长大,宝爸妈耐心等待加上适当地引导,相信这个静等花开的过程,宝爸妈能体会到更多为人父母的乐趣。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

文章来自www.snsnb.com网站

生育帮版权文章 文章来源生育帮
话题: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