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一言不合就打人?
孩子与别的宝宝玩耍时原本很和谐,突然会听到其他小朋友的哭声。原来,是自家宝宝打人了。孩子经常打人,令许多父母头疼。那么,如何引导孩子不打人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如果孩子3岁前的语言表达还不成熟,他们想表达自己,但无法很好的表达,于是他们可能会用身体来表达,例如打、踢、咬等,这些就是所谓的“暴力行为”。所以,孩子打人是正常的,父母应该正确引导。
由于孩子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他们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感受。他们总是做出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不合作、不听话,在同伴交往中也容易出现矛盾和摩擦。
此外,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有些家长对孩子说话、提要求时总是语气急促、不耐烦,要么就直接离开,不听话就打骂。这种粗暴的行为方式会被孩子模仿,并当成理所当然,可以接受。
家长无意中的暗示,比如一个妈妈很自豪地说“我家孩子不打人”,结果宝贝听到以后,立刻把身边的小朋友推倒了。这种行为往往是出于孩子的试探:你说我不打人,那我偏打人,看你有什么反应?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他们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自己的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自己等。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可能会全力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动用武力。这种行为只是本能。
不当的模仿,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邻居的孩子,只要有过动手的行为,对于模仿力强的孩子,看在眼里,他们也会学起来,甚至是电视、影片中的情节。孩子觉得打人反而开心,生气情绪来时也会打人。
但最常见的,是孩子家长的体罚。孩子看到的是家长生气,所以打人。孩子就会在自己生气不开心时,也出现打人的动作。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这些爱打人的孩子呢?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加,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亲社会的一面。
帮助孩子进行情绪梳理,先让孩子平静下来,然后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说出感受。让孩子慢慢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是什么。如果进行了情绪梳理后,孩子还继续有打人的意向,那么就可以说:“如果你继续打人,我只能让你去其他地方玩了。”
大人应该清晰地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不被鼓励的行为,他是需要负责后果的。让孩子知道人与人是有边界的,即使他和爸爸妈妈之间也是有边界的,他也需要尊重父母的边界,不能随意侵犯。
这可以从许多小事上一点一滴去做。比如家里有三个苹果,爸爸妈妈一人一个,宝宝喜欢吃苹果也不能把三个据为己有,吃完自己的,如果还想吃爸爸妈妈的,一定要得到爸爸妈妈同意才行。如果发生他在家里打人的情况,大人可以拥抱他,如果他反抗,那就保证他不会伤到自己,但是也不能让他打,明确告诉他不能打人。
大人越是生气时越要冷静,打这个惩罚方式绝对不适用于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孩子做错时,大人可以冷静地要求孩子:“你被判出场了,你犯规打人,请去隔离区罚站。”
总之,父母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要孩子一哭闹就妥协,也不要期望过高,希望孩子一下子全改好,要逐个问题地改正。注意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
本文由snsnb.com提供文章来源生育帮
生育帮版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