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2:
我4岁的孩子,正努力践行“他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身的东西要自己掌握”的价值观。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他很难分辨哪些东西属于自己,哪些是别人的。这条标准为儿童设定了一个与他人的界限,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自己。对于一岁多的孩子来说,世界的一切都是他们的,只有当孩子逐渐学会说“不是”时,自我认同才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他们还只是一个化学物质逐渐成长的孩子,所以,需要先引导他们说出“这是你的”。
较长时间后,孩子已经能够很好地区分自己、我和别人的东西,但仍需继续引导他们说出“这是你的。这是我的,它是他的。”当孩子明白这个定义后,可以再问一些类似的问题,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个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对待被拒绝和接受,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道德和心理状态。
难题3:
尽管我一直在提醒孩子,但2岁的孩子还是很难做到这一点。在幼儿园里,他们总是把玩具乱扔,不小心摔倒就哭闹。这样的习惯性行为是否可以在中小学后再培养?因为人从出生时就开始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如神经系统、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等。这种纪律性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智商,最终形成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需要遵守这个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
难题4:
在家里,我会尽量重视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遵循“先取得先使用,幸不辱命,务必等待”的标准。然而,我发现有时这个标准难以确保。例如,孩子先去洗手间洗漱,然后又开始玩耍,我只能强行带他离开。在现实生活中,资源是有限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支配。因此,每个人都要面对他人取得时失去的机会,等待是公平的。然而,这种等待方式仅限于公共场所和社会生活中。在家里,孩子可能在5岁之前还无法与母亲完全达到这个标准,因为他们在感情上还无法忍受等待。
然而,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家长可以利用这种标准引导孩子学会等待。例如,当孩子想拿某个玩具时,可以先问:“这是你的吗?”然后引导孩子等待一段时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决定是否要等待。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等待,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道德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