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宝宝发烧多因上呼吸道感染

2023-11-03 10:49:03 作者:sn_lsj 163人浏览
孩子发烧多是上呼吸道感染,入秋这段天气变化快、早晚温差大,抵抗力较弱的孩子自然首当其冲。不少3岁左右的孩子,因为刚开始上幼儿园,不适应新的环境,大声哭闹、不喝水,也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烧。孩子发烧未必是坏事。宝宝感冒发烧了,家长都很着急。特别是新手妈妈们,老是忙不迭地奔向医院,生怕把宝宝的脑子“烧坏”。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一般来说,41℃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脑神经组织直接造成伤害,因此,家长不必过分紧张。38.5℃以下不用吃退烧药。不少家长都在家里常备退烧药,一旦发现孩子发烧,先吃药退烧再说。刘俊凌认为,退烧药和体温表应该是家里的“常备武器”,但如果孩子发烧38.5℃以下,就没必要急着给孩子服用退烧药。如果孩子发病急、体温高,可以在去医院之前先给孩子服用退烧药,防止孩子因高烧抽风。但发烧处理的重点,应该是先探明是什么疾病引起的,再来治疗,而不是马上退烧到正常体温。家庭用药有原则。1、短期低烧免用药。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烧,这种体温升高在小儿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在成人则往往已经引起明显的不适反应。2、儿童发烧早诊治。儿童不同于成人,其对一般低烧的反应往往不明显,但其体温升高快,往往下午还好好的,入夜却骤起高热。因此,对小儿发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即使是低烧也应及时就诊,并须配备一些临时使用的退烧药,以免夜里骤起高烧时手足无措。由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所以,发烧用药需十分小心,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此外退烧药也是有时效性的,过了药效后孩子还会出现反复,这些属于正常的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出现发烧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脱衣散热,松解包降温,采用温水擦身、冰袋敷等物理降温。只有在腋下温度超过38.5℃时才主张给孩子吃退烧药。肌肉注射。由于一部分6个月~5岁的小儿可能引起热惊厥(多数是良性惊厥,愈后好;如有原发性癫痫,则可能增加其癫痫发作次数),因此家长对发热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医院打退烧针,请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烧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还出现副作用。确实,肌肉注射退烧针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由于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含氨基比林成分),这类药物副作用大,极易产生虚脱甚至休克;也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荨麻疹、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另外,此类药物肌肉注射局部刺激较大:会引起臀部肌肉损伤产生臀肌萎缩或麻痹及感染等并发症;而且儿童对打针也非常恐惧而吵闹不安。故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口服解热药。
生育帮版权文章
文章来自www.snsnb.com网站

文章来源生育帮

文章来源生育帮

话题: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