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坐在沙发上,全神贯注地玩着他的天线宝宝。他似乎很享受这个游戏,全然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但是,他的妈妈却希望他能早点离开家,去上幼稚园。妈妈几次提醒文文,但他仍然不愿意放弃玩具,坚持要求在玩具店里继续玩耍。
文文的妈妈知道,他之所以不愿意离开玩具,是因为他耍赖秘笈。他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达到他的目的,比如低头玩他的玩具,对他的回答不理不睬;还可以痛哭大吵大闹,或者甚至耍赖摔碎家中的物品。文文妈妈虽然知道这些,但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一方面想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另一方面又不想伤害他的感情。
文文妈妈决定,根据孩子的不同心态来区别对待。对于三岁的俊俊,她可以直接回绝他的要求,让他明白他的规定不一定都能达到。对于一岁半的文文,她可以通过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先去玩其他他感兴趣的游戏,而不是让他一直闹。对于五岁的文文,她需要更加理性地回应他的要求,让他明白他的行为不一定都能达到目的。
最重要的是,文文妈妈需要教育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感情。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他只知道在父母发火或遇到困难时会哭闹。因此,文文妈妈需要耐心、有耐性地教育孩子,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并不是所有规定都能达到目的,而是要看他的规定是否有效。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不同心态来区别对待。他们需要理智、果断而理性地回应孩子的要求,分散孩子的活力,让他把注意力先转移到其他有兴趣的事情上。同时,他们还需要教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感情,让他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不是简单地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