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及传播机制是什么?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可导致新生儿严重疾病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致病菌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发生变化。
欧美国家在40年代时,以A组溶血链球菌为主导,而在50年代,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60年代,大肠杆菌成为了致病菌的代表。然而,在70年代以后,B组溶血链球菌(GBS)逐渐成为最常见的致病菌。此外,大肠杆菌也是导致败血症的常见原因。
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已经成为美国医院内最常见的感染细菌。然而,在我国,大肠杆菌仍然是导致感染最常见的细菌,其多具有K1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则被认为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细菌。
除了这些常见的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和L细菌也经常导致新生儿感染。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GBS方面。尽管GBS的感染病例报道较少,但它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疾病。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包括皮肤损伤、脐带污染、口腔、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损伤等。尽管这些感染途径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但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新生儿皮肤损伤、脐带污染、口腔损伤或呼吸道、消化道粘膜损伤有关。
总之,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疾病,其病因和传播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在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方面,了解这些致病菌的特点和传播途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