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这种等级分明的伦理道德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历史废弃物。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完全抛弃趾高气扬、严肃批评的家长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向父母倾诉内心话,从与父母“唱反调”转变为愉快合作。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但自古以来,最亲近的关系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成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日益明显。
社会发展对每个家庭都要求公平公正,那么为什么有些家庭中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却不能公平地对待孩子,甚至与孩子的关系疏远呢?主要原因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孩子看待父母是趾高气扬的“领导者”;而父母看待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作为父母,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管孩子是否理解,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理念很难产生好的效果。
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但他也有自尊。他期待父母做好自己的朋友,而不仅仅是老人,更不希望父母摆出长辈的架子,动辄训人。因此,今天的父母要想改变孩子的“不懂事”、“唱反调”等青春期叛逆行为,就必须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用趾高气扬的态度对待孩子,而是要用公平、真诚和朋友的姿态与孩子交流。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向父母倾诉内心话,才能从不聪明变得聪明,从不“唱反调”变得愉快合作。
陈月的女儿16个月了,她长出一张圆溜溜的脸蛋儿,一双再大的眼睛尤其的圆,一闪一闪的,好像会说话。和所有的妈妈一样,自从女儿出生以来,陈月在她的身上寄托了成千上万美好的愿望。女儿一天天长大,她会笑了、会看过了、会坐了、会翻了、会爬了、会离开了……女儿的每一点每一滴的发展都让陈月欣喜万分。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人员,陈月深知“娇纵”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她的父亲总说孩子还小,什么事都由她。没办法,在家中陈月只能充当“白脸”,对女儿的规定更为严格。
然而,有一件事却让陈月改变了严格教育的心态。那晚十一点多了,疲劳了一天的陈月本想安安心心地入睡,但女儿仍在兴高采烈地玩耍。陈月哄着她:“茜茜,乖,我们该睡觉了。”孩子摆摆手,表示要再玩一会儿。陈月不明就里地将她的衣服裤子脱下,塞入被窝里,熄了灯,孩子又哭又闹地钻了出来。陈月犹豫了:还是再让她玩一会儿吧。因此过去了半小时,陈月再度哄女儿入睡,这次她好像真的生气了,又哭又闹着提醒陈月把牛仔裤穿好。在陈月的责骂声中,孩子哭泣声愈来愈响,陈月生气了,在她的小屁股“啪、啪”地拍了几下。孩子哭得更委屈了,一只小手指指着门口,提示要去姥姥那边。陈月把她按倒在床上,心里犯嘀咕:真是个性子大的孩子!
孩子一咕嘟站起来,两只手敲击着陈月的人体,一边哭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孩子的这一行为让陈月深思:虽然孩子还小,还不会说话,但他有他自己的观念,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能一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去强迫他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公平地看待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父母需要适当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教育孩子自我反思、纠正,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应放下架子,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1)尽到做父母的义务: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应当承担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构建一个温馨、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我们的言行应该成为孩子的楷模,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的忙碌而对孩子漠不关心,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不稳定而给孩子带来严重的伤害。
2)做孩子的人生导师:父母还可以是孩子的导师。孩子终究还是个孩子,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专注力、洞察力都很低,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像老师一样,正确对待孩子的发展规律,耐心地分析孩子在想什么?我应该如何帮助他?耐心地指导、鼓励孩子。
3)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更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许多方面是孤独的,缺乏朋友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父母承担朋友的角色,分享他们的所有喜怒哀乐。当孩子玩耍时,蹲下身体,甚至躺着和他们一起玩乐;当孩子成长时,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孩子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真心倾听他们的苦恼。当然,父母有的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议,让孩子帮你解决困难。
如果父母想要超越和孩子之间的差距,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洞察孩子的内心,按照“父母=朋友 教师”的思维模式来尝试一下。如果孩子能把你当做知心朋友,你们的友谊就会更加和谐,对一个他觉得谦虚、诚实、可靠的知心朋友,他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伴随着和支持。只有父母放下架子,做好合格的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导师,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文章来自www.snsnb.com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