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婴幼儿患秋季腹泻的情况明显增多,尤其是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其发病率最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首先,入秋后要注重健脾,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受凉。中医认为,预防小儿秋季腹泻,首要任务就是防止受凉,特别是疲劳后的受凉。秋季本身就容易受到湿浊寒邪的侵袭,而疲劳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小儿消化系统尚未成熟,特别是腹部和肠道缺乏脂肪“保暖层”,一旦受凉,肠蠕动会增加,肠道水分吸收减少,导致大便稀溏,病毒也容易趁虚而入,引发秋季腹泻。因此,妈妈们此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小儿腹部受凉。一旦发现宝宝腹泻,可以先使用丁桂儿脐贴,其中的丁香具有散寒、温中、消食的作用,肉桂可以祛寒、止泻,荜茇可以止脘腹疼痛、防泄,温中散寒,这是一种安全又方便的方法。此外,家长在日常饮食上,可以有意识地给婴幼儿搭配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山楂、薏米等,用来煲汤或煮粥,也有利于预防秋季腹泻。
轮状病毒也是引起秋季腹泻的一个原因,它具有传染性。一旦成人接触到轮状病毒,在不卫生的情况下给宝宝喂食,病毒就会进入宝宝体内。另外,宝宝接触患病的孩子或空气中有病毒,也会被传染。因此,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勤洗手是避免感染轮状病毒的关键。
感染轮状病毒通常起病急,体温升高在38℃~40℃,同时有感冒症状,有的还伴有咳嗽、呕吐,很容易被误认为感冒。孩子当天通常就有腹泻,大便像米汤或蛋花汤一样,有少量黏液。如果患儿排泄物中水的分量大,尿量明显减少,要马上到医院就诊,防止脱水。如果腹泻,还伴有呕吐、发热,也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而如果患儿排泄物中水的分量不大,孩子手脚不软,精神尚可,可在家中为宝宝做好饮食喂养和口服补液。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
对于症状较轻,在家调养的患儿,以下食疗法对小儿腹泻很有帮助:
1. 炒米面:将小米面放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食用时将适量炒米面加开水调成糊状,用红糖调味,稍凉后服下,每日2~3次。
2. 煮苹果:将苹果连皮带核切成小块,加水煮沸3~5分钟,温后食用,每次30~50克,每日2~3次。
3. 胡萝卜粥:将500克胡萝卜制成泥,再加水煮成1000毫升粥。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并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修复。
此外,给患儿及时补液,可有效预防脱水。方法是:用150~180毫升的清水或米汤,四个手指头抓一小撮糖(选择婴儿专用糖或一般的葡萄糖,对肠胃代谢不会产生额外负担),三个手指头抓一小撮盐,摇匀即可。喂时要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钟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这样积少成多,约4~6小时即能纠正脱水。
以上内容来自山东省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郭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