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的区别,让许多家长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内都感到困扰。通常,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3天,皮肤会开始发黄,严重的甚至白眼珠也会变成黄色。特别是对于早产儿,这一现象可能会更早地出现。然而,当向医生或有过类似经历的长辈咨询时,他们通常会一致地告诉你“没关系”。这是因为,只要孩子的精神状态良好,进食正常,一般情况下,7-10天,黄色就会自然消退,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这是因为,在胎儿出生后,血氧分压会突然增加,导致红细胞加速破坏,使得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从而导致皮肤发黄。足月新生儿中有60%,早产儿中有80%会出现这一生理现象。
然而,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保健人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儿黄疸的时间延长了,甚至可达数月。这是因为,部分新生儿黄疸时间延长,主要是因为母乳喂养引起的。但是,这种由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一般只是轻、中度,很少引发核黄疸。
那么,为什么母乳喂养会导致黄疸呢?现代医学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增加,导致未结合的胆红素在肠道内的吸收增加;二是,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较牛奶中多且活性强,使得肠道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从而引起黄疸。
对于这种黄疸,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停喂母乳48小时,观察孩子皮肤黄染程度。如果减轻,你可以继续喂母乳,因为再次黄疸比以前轻;二是,你还可以将母乳吸出来,然后在装有56℃水的容器中加热15分钟,当酶被破坏后,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减少,必然可减轻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情况良好,肝功能正常,不会影响生长发育,无需停喂母乳。要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远远高于皮肤黄疸这一小缺点。
然而,也有一小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孩子属于重度。这时,应停喂母乳,改用配方奶,并配合药物和蓝光治疗。
此外,还有一种黄疸,称为病理性黄疸,往往在出生后的24小时之内黄疸就明显出现;黄染程度严重,不仅皮肤黄,白眼珠也黄,尿液和眼泪也都是黄的;血胆红素超过12毫克/分升;黄疸时间长,可达2-3周;黄疸消退后又复现等,这些症状都提醒我们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当血红素超过20毫克/分升时,往往又会导致核黄疸——胆红素脑病。这种病引起的脑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便有幸存活下来,也会留下后遗症,主要是智力落后和运动障碍。
因此,对于黄疸,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