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三大风险因素及五个有效预防措施

2024-03-16 20:10:54 作者:sn_lsjx 215人浏览
文章来源www.snsnb.com网站 文章来源生育帮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对患者影响严重的疾病,我们需要对这种疾病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关于其病因和预防措施。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主要包括:病原菌、免疫功能和感染途径。

首先,病原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原因。主要病原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和B组链球菌。然而,不同地区和年代的病原菌有所不同,我国多年来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引起。此外,发达国家新生儿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是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和李斯特菌,但我国较少见。随着呼吸机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机会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和沙雷菌等,以及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耐药菌株所致的感染有增加趋势。空肠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等也已成为新的致病菌。

其次,免疫功能是影响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重要因素。细菌入侵后是否发展成为败血症,由细菌的毒力、数量、入侵方式、入侵时间、新生儿当时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新生儿体内的IgG主要来自母体,胎龄越小,其含量越低,因此早产儿更易感染。IgM和IgG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体内含量低,因此易感染革兰阴性菌,也易患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T细胞不嫩产生足量的细胞因子,对外特异性抗原的应答差。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低。

最后,感染途径也是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宫内感染是指妈妈在孕期有感染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产时感染是指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而发展成为败血症。产后感染是指最常见的情况,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针对新生儿败血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正确护理宝宝小肚脐:新生宝宝出生后要每天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不要受尿便污染,可以用75%酒精棉棍擦脐根部。脐带脱落后,脐凹可稍有分泌物或表现湿润,此时,仍可用酒精消毒。切勿撒消毒粉、未经消毒的草药、痱子粉等,以防感染。脐部皮肤红肿或去除脐窝痂皮后有脓性分泌物,脐部分泌物有臭味,要及时带宝宝看医生,因为除局部消毒、清洗外还需用抗生素治疗。

2、细心护理宝宝皮肤:宝宝新陈代谢快,易出汗,又加上臀部皮肤易受尿便的污染,因此,妈妈要注意宝宝的皮肤护理。每天给宝宝洗澡;便后及时更换清洗小屁屁,更换尿裤;如果宝宝皮肤有红疹,要及时治疗,防止感染;给宝宝穿的小衣服要经常清洗晾晒。

3、做好围生期保健: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4、对高危儿加强监测: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5、做好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一旦发现皮肤化脓感染儿应立即与正常儿隔离,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处理,避免医源性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的三大风险因素及五个有效预防措施

生育帮版权文章

对于新生儿出院后的脐部护理也很重要,让脏东西接触到,同时因为脐带窝藏了很多细菌,接触前后都要洗手。洗澡、新生儿游泳前要用防水脐贴保护好脐部,洗澡后一手揭着脐贴一手按着皮肤轻轻撕下,用75%的酒精给脐部清洁。清洁时注意手法,一定要把肚脐撑开,用棉签从中间到周围5厘米范围清洗,不要清洗里面,因为脐带里没有神经,宝宝不会感到疼。清洁后贴上无菌护脐包。万一脐部沾水了,要用碘伏消毒。有的脐带逐渐会变成黑色,有的则变白、变薄,一般7~14天就自动脱落。新生儿家长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尤其要注意孩子的哭闹声,若孩子出现不容易安抚的异常哭声,极可能是疾病导致。尤其是精神特别不好并伴有呻吟时,一般常意味着情况比较严重,要及时送医,以免耽误治疗。

文章来自www.snsnb.com网站
话题: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