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表示,大约8周前,他们曾来到诊所学习魔法1-2-3。他们非常喜欢这个方法,并认为它非常有效。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5岁,过去他们经常让他们头疼。自从他们从诊所回家后,开始用魔法教孩子,并发现魔法很快就起作用了。孩子变得越来越听话,比以前表现得好很多。
然而,最近他们发现魔法好像失灵了,孩子又不听话了。他们想知道是否需要改变新的方法,或者魔法本身是否失灵了。然而,他们认为这不太可能,因为魔法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是屡试不爽的。他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不说话、没有感情的原则。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全忘记了这个重要原则,使用魔法的方法出现了错误,这就是魔法失灵的原因。
家长举例说,当妈妈在晚饭开始之前不让4岁的儿子吃薯片时,如果妈妈说话太吵、情绪激动,她就不能正确使用魔法1-2-3,迅速阻止孩子的坏脾气。相反,更有可能发生以下情况:孩子会反抗,而不是听从家长的话。
家长还指出,在使用魔法1-2-3的过程中,如果家长发脾气,魔法就不能被称为魔法。怒气冲天的家长究竟错在哪里呢?首先,家长说了太多话,想要和年仅4岁的孩子谈谈吗?白天上班时,和某同事发生严重冲突,心情不好,要把孩子当成泄愤的对象吗?家长的真实想法其实是:“来吧,伙计!我们就谈到这里。我们还是打一架,把问题彻底解决吧!”——家长想要与孩子唇枪舌剑,大战一场吗?
然而,家长别忘了,眼前这位是他们的孩子,不是那个让他们耿耿于怀的同事。孩子是无辜的局外人,不能像同事一样告诉孩子太多核心理念,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完成积极行为,而且会让孩子越来越疯狂,和家长竞争。家长随心所欲地移觉孩子,把孩子想象成别人,想过孩子的心情吗?
家长的话终于让情绪烦躁的孩子忍无可忍,小家伙宁愿砍掉自己的左腿,也不愿输掉一场“唇枪舌剑”的战争。其次,如果孩子患有多动症,注意力有障碍,家长的话对他更不起作用。孩子随时都很难集中注意力,即使说了,也等于没说!家长怎么能指望孩子从家长罗嗦的话语中,分辨出哪一句话是金玉良言呢?
最后,家长要告诉家长的是,如果不能控制情绪,就不能像雄鸡报告一样有真意。很可能类似于吵闹的青蛙鸣。此外,在家长滔滔不绝地说话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误解,这就是所谓的语言不达意。家长可以举一个例子——当家长不厌其烦地说了半天,只是想让孩子自己明白:他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他要改正错误?但是,家长的好意却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家长深深地教诲,已经演变成了可怜的乞求——希望孩子站在家长的立场上,为家长考虑。家长再把孩子当小大人!家长这样重视他们的智商和理解,孩子没有报答的道理吗?他们不是小大人吗?那就和家长谈谈短长吧。他们与家长争论那些成堆的所谓“理由”。
家长也指出,孩子也有同样的振动。孩子的原因也不够吗?家长这个时候还能说什么呢?家长的初衷,不就是想让孩子改邪归正吗?家长的目的是避免让孩子怨恨吗?可家长忙碌了半天,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现在魔法也不知道扔到哪里了!家长能期待孩子收敛恶习,纠正缺点吗?
家长建议,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必须强调马上数1。必要时,继续数到2(这很容易,重要的是冷静)。魔法的威力不是数量的过程,而是数量(警告)之间暂时停止。在这个时候,保持沉默的话,孩子会感到紧张,压力会增加。此时无声胜过声音。他们很快就会让步。换句话说,当家长开始数数的时候,像水一样沉着,像沉着的声音一样沉默,远远优于聊天,多此一举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