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实则弄巧成拙

2021-10-07 15:27:20 作者:享生活 537人浏览

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不容易,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家长每天都特别焦虑。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家长更是忧心忡忡,害怕孩子将来没有前途,所以会想出各种办法来“鸡娃”。

有钱的家长会拼命砸钱,各种补习班和一对一轮番登场。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就会亲自上阵,每天监督作业和学习,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看着孩子。更有甚者为了时刻观察孩子的情况,就干脆把摄像头装到了孩子的房间。

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消息,一位上初中的14岁男孩,因为对父亲往自己房间装摄像头的行为不满,随即打电话报了警。这位男孩的父亲也算是“用心良苦”,看到孩子平时写作业时不专心,总是会因为其他事情而分心,所以就买了一个360度的摄像头装到了孩子的房间。

每次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只要一有小动作或者走神,摄像头里就会立刻传出父亲的提醒,刚开始孩子感到不习惯,但是时间久了就对摄像头产生出深深的恐惧感。甚至很多次睡觉的时候都会因为做噩梦被惊醒,一天到晚都感觉背后有人在监视自己,甚至还出现了幻觉。

孩子就让父亲把摄像头拿走,可是父亲坚决不同意,还说:“这都是为了你的学习,我把你从小养大,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见反对无效,孩子没有办法,只能打电话报警,希望警察能来还自己公道。

警察对父亲进行了批评教育,最终这位父亲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最后父子俩和解了。其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曾经有媒体对5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过调查,其中有几十名学生都表示,自己的家长曾经在房间里装过摄像头。

什么是“鸟笼效应”

给孩子的房间安装摄像头,严格看管孩子,其实反映了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叫做“鸟笼效应”。那么究竟什么叫做“鸟笼效应”?这个效应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哈佛大学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做詹姆斯,他把一个空的鸟笼子送给了一个朋友,朋友感到奇怪,问詹姆斯为何不送给自己一只鸟。詹姆斯非常笃定地告诉朋友:“不久之后你就会自己养一只。”过了不久,这位朋友竟然真的在鸟笼子里养了一只鸟,因为很多人到朋友家看到空的鸟笼,都会问他鸟儿去哪了?朋友每次都要解释,所以最后干脆就去买了一只。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意思就是如果想让别人做一件事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别人怎样做,而是为他创造一个有力的环境,最终别人就会真的这样做。

上面那位父亲给孩子房间里安装摄像头,本来的意思是要让孩子更好地学习,但是结果却弄巧成拙,摄像头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鸟笼效应”,反而适得其反。其实是这位父亲弄错了“鸟笼”,监视和看管是起不到好作用的,好的“鸟笼效应”,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良性的学习氛围。

如何正确利用“鸟笼效应”,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鸟笼”的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利用了人们的主动性,所以想要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就要想办法激起孩子内心的主动性,而不是强迫和监视。

哈佛的教授往朋友家里放一个鸟笼,成功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大家都来询问和关心笼子里的鸟。朋友一开始并没有买鸟的打算,可是注意力却一再被鸟笼子吸引,所以最终为了不被打扰,干脆直接买了一只鸟,以平息别人的好奇。

作为家长也可以这样做,如果想要孩子主动学习,就要想办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多多地吸引到学习这件事。比如可以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放上孩子学习的东西,如孩子的书本、作业本,或者挂上地图,放一些孩子看的书,还可以把孩子的奖状和奖品都摆在客厅。这样有人来做客的时候,就会询问孩子的学习,并且对孩子进行称赞,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上心。

还有的孩子虽然也喜欢学习,但是自律性不强,总是三分钟热度。比如学习一门乐器,刚开始很喜欢,但是学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这时候作为家长,也可以利用“鸟笼效应”来帮助孩子坚持下去。

比如孩子在学习小提琴,家长就可以把小提琴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当别人来家里做客,肯定会邀请孩子来表演,家长再趁机对孩子的学习态度进行表扬,多夸一夸孩子练琴有多努力。这样孩子得到了家长和别人的夸奖,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也就更愿意坚持。

家长多多使用“鸟笼效应”,是对孩子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用迂回的方式来把孩子带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千万不要强制和压迫,不要逼着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孩子也有逆反心理,越是受到强迫就越是要反抗,哪怕家长的初心是位孩子好,但是最终也无法收获应有的结果。所以多多进行侧面的引导,利用宽松和愉悦的环境,以及周围人的注意力,让孩子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兴趣放到学习上,给孩子足够的成就感,这样孩子就能积极配合,从而更加愿意学习。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 文章来源生育帮
本文由snsnb.com提供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
话题: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