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的起因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病率1%~3%,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常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中国既往的研究(1993年)显示发病率在0.083%,不到0.1%,发病率比国外低。
病因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此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1.遗传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生物学亲属患病风险比一般人群明显增加,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2.神经生化因素
递质失衡假说认为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3.神经内分泌功能
许多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的功能异常有关,尤其是HPA功能异常。
4.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事件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有关,尤其是抑郁发作与患者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患者性格多是胆怯的、安全感缺失、不自信、不自立、过度依恋依赖他人、过度在意他人、强大自我缺失等等,性格不良多与家庭教育抚养方式紧密相关。
5.其他
脑电图生化、神经影像学改变等。
临床表现
1. 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 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有:①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②语量增多;③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④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⑤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⑥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2.抑郁症发作:以抑郁情绪为主,与情况不相称,范围从闷闷不乐到悲痛,甚至萎靡不振。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在某些情况下,焦虑和运动性激动是显著的。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1)丧失兴趣和不愉快;(2)精力不济或疲劳;(3)精神运动迟缓或激动;(4)自卑、自责或内疚;(5)联想困难或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死亡念头或自杀或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下降或体重明显下降;(9)性欲下降。
3.混合型发作: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通常出现在躁狂期和抑郁期之间的快速过渡期,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期或抑郁期。在目前的疾病发作中,这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都很突出,也应归为混合发作。 治疗 1. 治疗的原则 ①综合治疗的原则;②个体化治疗的原则;③长期治疗的原则;④以情绪稳定剂为主的治疗原则;⑤联合用药的原则;⑥定期检测血浓度的原则。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需要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精神科医生。 2、药物治疗 (1)情绪稳定剂。目前公认的双相情感障碍药物治疗的基本药物有:碳酸锂、丙戊酸盐(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和卡马西平。拉莫三嗪也被认为是一种情感稳定剂。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比较公认的药物有: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和喹硫平对躁狂症发作相对有效。(3) 抑郁症发作时的药物治疗。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期间,推荐使用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舍曲林或DA/NE再摄取阻断剂(NDRI类抗抑郁药)布洛芬,因为这两类药物不容易诱发躁狂症。一般认为,在轻度抑郁症的情况下不使用抗抑郁药,以避免诱发躁狂症,如果抑郁症发作严重,而躁狂症病情轻微,应及早服用抗抑郁药。
(4)狂躁症发作时的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给予情绪稳定剂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口服治疗,常用的情绪稳定剂有碳酸锂和丙戊酸钠,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奥氮平和喹硫平。肌肉注射镇定剂如氯硝柳胺片,或肌肉注射传统的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或氯丙嗪,可以尽快控制症状,如躁动。肌肉注射药物可以迅速控制症状,缓解兴奋和躁动。由于大多数情绪稳定剂需要2至3周才能起作用,因此早期控制精神症状,如兴奋和激动变得至关重要。 (5)缓解期的治疗。坚持使用情绪稳定剂,如果发作次数较多,可结合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和阿立哌唑。发作中的药物治疗生育帮版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