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蔡导医
“老蔡!老蔡!!”
“为啥?每年12月1日,我总会收到不可描述的小礼物?”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啊!
“呃……老蔡,听你这么一说,我咋突然感觉心情很沉重。”
“那一年,那一晚,我可是有过,那个的经历啊?”
“咳咳,是不是艳遇挡都挡不住?”
“不开玩笑,会不会
中招啊?
这会儿非常很担心,百爪挠心的,今晚铁定失眠……”
“别怕,你是被不科普的科普文章给吓住了。
“你是不是听说过艾滋女彻底绝望,充当艾滋肉弹致多人中招;”
“你是不是看过某某为报复社会,往西瓜里注射艾滋病毒;”
“你是不是听说过,去浴池洗一次澡,就得了艾滋病?”
“是啊,是啊!”
“给你说吧,都是假的,假的。
“其实吧,艾滋病虽然是相对可怕的传染病。但是,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
“换句话说,艾滋病,也不是那么容易得的。”
“懂了吗?”
“貌似懂了点!”
01
艾滋病和感染HIV有啥区别?
国际惯例,先认识下艾滋病。
艾滋病是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病毒是指“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是由HIV病毒感染导致的,一个是病毒,一个是疾病的名称。
感染了HIV病毒,不等于马上变成病人,HIV病毒会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长的可以潜伏十几年。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HIV病毒会慢慢破坏人体内的CD4细胞,即我们的免疫细胞,最终导致我们的免疫力低下,甚至全无,变成一个移动微生物培养皿。
这时,如果患者身体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是酿成大灾难。
比如,小小的感冒,正常人不吃药,几天也就好了,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因为免疫缺失、低下,就有可能要了人命。
再比如艾滋病患者的脚气,有可能顺着大腿一路攀爬到头顶。
艾滋病患者一个小小的局部炎症,也有可能成为全身感染到无可救药。
SO,严格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是被艾滋病毒杀死的。
HIV就像一个冷眼旁观的杀手,卸掉我们全身的护甲,静静的看着我们被那些昔日里,我们看不眼里的小病、小灾杀死。
02
谈艾色变,多半归功于谣言
我们害怕艾滋病,原因有二:
一是艾滋病的感染渠道非常多,甚至洗个澡,都有可能被感染上;
二是患病后,艾滋病死亡率很高。
一些人还因此患上了“恐癌症”,出现心理问题,每天都在担心是不是感染上HIV病毒了。
真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
虽然这些年来,疾控部门、医疗机构,专业媒体,做了大量正确的艾滋病宣传。但是,“谣言张张嘴,辟谣跑断腿”。网上的谣言屡屡死灰复燃,让人头疼。
谣言一:
蚊子吸了带有HIV病毒的血后,再叮健康人,健康人就会感染艾滋病。
WTF?
蚊子吸血是为了填饱肚子,好不容易吸到肚子里的血不消化充饥,还给人倒贴出去,这是在义务献血吗?
蚊子的嘴是口器不是注射器,只会单向吸入血液,不存在血液回流现象,唯一要担心的是蚊子吸血后嘴里的残血。
但是,数据显示,蚊子嘴里的残血量仅有0.00004毫升,根本不足以引起hiv病毒感染,而且蚊子在吸完血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消化,等到它再叮人的时候,病毒早就被消化、破坏完了。
这种概率......
要真能这样感染上艾滋病......
谣言二:西瓜被注射艾滋病毒,吃了会传染艾滋病。
这是个经久不衰的资深老谣言了,辟谣人都快辟出来感情了。
这两年,老谣言又有了新发展。有人说西瓜中的黄褐色筋,是注射血液留下的痕迹。
西瓜被注射艾滋病毒的谣言,几乎每年都会出来溜达一圈。最严重的是2006年,一条假新闻称“瓜农得了艾滋病,把自己的血输西瓜”,导致各地瓜农生意惨淡。
老蔡想说,大家尽管放宽心,西瓜中的黄褐色筋是西瓜自身的生理病害,是施肥种类和气温变化导致的,跟血液无关。
艾滋病毒非常脆弱,在离开人体后,即便在血液环境中,想要活下来真的很难。
在干燥环境中,艾滋病存活时间只有短短十多分钟甚至更短。
西瓜虽然不是干燥环境,但也没有艾滋病毒赖以生存的环境,存活时间也很短暂。
再说了,被注射液体的西瓜,切开后,无论是视觉还是口感,和正常西瓜都有明显不同。
这点都发现不了,真以为大家是吃瓜群众呢?
谣言三:公共场所座椅暗藏“艾滋针”,传播病毒。
这类谣言也不新鲜了,就连前两年风靡一时的共享单车也遭受牵连,多地都出现了“共享单车埋针传播HIV病毒”的谣言。
那一年,杭州还流传着这样的信息,一个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朋友某某是疾控中心实习生,有内部消息说某某某因为骑车不检查,被针扎后感染HIV病毒,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等现象。
在事件发生后,共享单车和浙江疾控中心都做了官方辟谣,明确告知大家“针头传染艾滋病”是不可信的。
别说这是假新闻,假设针头里真的有艾滋病毒,被扎后感染艾滋病毒也没那么容易。
因为针头上的血液含量很少,含的病毒量更少,这些少量病毒进入人体后就被人体免疫系统干掉了。
真当我们免疫系统就是吃干饭的呀?
但,木板钉钉子容易,拔掉钉子之后磨平坑洞很难。
这个假消息还是让不少人成为“恐艾一族”,身上莫名出现一个小伤口,特别是从医院出来,手上,腿上有伤痕,就会担心会不会染上艾滋病。
谣言四:某地有艾滋病患者报复社会,疯狂发生性关系。
关于这条,老蔡无力吐槽,您且往下看。
03
艾滋病,比你想象的要难得的多
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三种: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性传播
亲吻、拥抱、握手以及共同用餐或饮水等一般性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毒的。
在世界范围内,新增艾滋病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危险性行为”感染的,也就是保护措施不到位的性行为。真正靠血液传染和母婴传染的艾滋病感染者相对不多。
关于措施不到位的性行为,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误认为:
如果性伴侣携带有HIV病毒,那么一旦发生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就百分百会患艾滋。
其实,就算是保护措施不到位的性行为,患艾滋病的几率也不大。
有数据显示在单次无保护的异性性行为中:
女性被男性感染者传播的概率是0.08%
男方被女性感染者传染的概率是0.04%
肛交的接受方被感染的概率为1.5%左右,
主动方被感染的概率为0.1%。
显而易见,一次风流就感染HIV病毒的几率小到不可思议,且同性性行为比异性性行为更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为什么肛交更容易感染艾滋?
每个器官有每个器官的用途,在漫长的进化史上,器官都进化出了与之相匹配的功能。
如小妹妹的表面是有一层壁的,在兴奋时可以分泌粘液,起到润滑作用,在为爱鼓掌时自身不容易破损、受伤。
肛门则不然,人家本来就是排泄窗口,干的是又脏又累的活,是有的上限的,平时出现便秘都可能会拉出血来,何况更剧烈的行为呢。
肛交很容易导致破损。有了伤口,细菌和病毒就有了通道,感染的风险就会大大提高。
除了上述性行为,口交的感染风险更低,主动方被感染概率不到万分之一,被动方几乎没有被感染的报道。当然,如果口腔或者性器官有破损,会增加感染风险。
所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即便谣言四里的事情是真的,有人蓄意报复社会,那么ta全年无休,累死累活忙下来,运气差了说不定一个人都传染不成功。
但是不能因为概率低就产生侥幸心理,对我们个人来讲,艾滋病只有感染或未被感染两种可能,做好保护措施依旧很重要。
性行为可以用避孕套阻断,如今母婴传播同样可以靠医疗技术阻断,且成功率高达99%。
医学界认为,HIV阳性孕妇在怀孕第28周时,服用抗艾药物,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同步用药,切断母乳喂养,是最有效的干预方式。
现在不存在技术层面的困难,难点在于母婴阻断的预防和宣传开始得太晚,很多病毒感染孕妇是到了生产前才到正规医院进行HIV筛查,然后才开始进行阻断干预。
HIV“母婴阻断”还是越早开始越好。
HIV阳性的男性患者,也不用担心不能生孩子的问题。可以通过试管技术,把精液中的HIV病毒去除后,再和女性卵子结合,最终生下不携带HIV病毒的婴儿。
04
艾滋病不可治愈,但可控可防
艾滋病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近乎百分百的致死率,还有看不见却有足够杀伤力的社会歧视。
从目前国内国际来看,艾滋病虽然不能治愈,但是它已经可控可防
了。
在过去20多年里,艾滋病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可以让艾滋病患者获得正常人期望的寿命
,并且新药还在不断问世,也使HIV抗病毒药的副作用越来越小。
05
担心感染艾滋,不如担心其他性病
滋病固然可怕,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还是有些距离感的。
但是,普通的性病就不同了,他们更常见,也更易被传染,比如尖锐湿疣
再比如梅毒
,到了一定阶段,还会影响生育。
感染梅毒到一定程度的人,医生甚至会劝ta不要生小孩。
所以,艾滋病固然是洪水猛兽,但其他性病也是豺狼虎豹,都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