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孕不育人群越来越多,健全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显得十分重要。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在对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45号提案的答复中提到,近年来,浙江省出生人口数量有所下降,生育水平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受环境因素、婚育年龄推迟等因素影响,不孕不育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中国35岁及以上未达最佳生育年龄的妇女,其结婚登记年龄比例逐年上升。根据中央电视台去年9月的报道,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攀升至12%至18%。
厦门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丁长发向第一财经分析,从数据上看,中国不孕不育的人群比例比较大,辅助生殖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要保障供给,提高技术实力,满足这类群体的需求。
辅助生殖技术是治疗不孕不育的重要方法,是指利用医疗辅助手段帮助不孕不育夫妇怀孕的技术,包括人工授精(IUI)、配子移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技术(IVF)。
在技术服务体系方面,今年7月11日,国家卫计委网站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569号议案的答复",公布了国家卫计委对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增加辅助生殖技术机构、放宽辅助生殖技术准入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国家卫健委答复指出,2016年至2021年6月底,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由451家增加到539家,批准设立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由23家增加到27家,各省(区、市)均有医疗机构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可及性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育龄妇女人数的不断减少,全国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基本稳定,部分地区服务量呈下降趋势,从供需情况看,现有辅助生殖机构已能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辅助生殖的价格也比较昂贵,来自广州的张女士说,她去年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生了一对双胞胎,常规试管婴儿技术一个周期的费用在3万元左右,如果出现其他问题,还要调理等,或者一旦不成功,需要重复,就会花费更多。身边有很多朋友花了10多万元,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呼声比较高。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成向第一财经分析,要科学规范地将辅助生殖技术的使用纳入医保对象范围,分类分级制定医保标准,制定政策实施的工作机制和流程程序,把医保政策用足、用好辅助生殖技术,进一步降低生育人群的生育成本。
对此,浙江省卫计委在前述答复中表示,积极推进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针对辅助生殖技术费用高、部分家庭负担重等问题,将 "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 "作为2022年 "浙江有好生养 "改革的重要配套政策,加大研究和推进力度。
浙江省医保委介绍了省医保局制定的《关于支持 "浙江有好育 "推进优生优育的通知》,提出扩大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将分娩镇痛、早孕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胎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治疗项目纳入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发展人工授精 制定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的医疗服务价格,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适时纳入生育保险支付范围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不孕不育家庭的医疗保障力度。该《通知》已于5月19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浙江省卫计委表示,下一步将按照 "浙江好养生 "的重大改革部署,围绕 "结婚、生育、养育、教育 "四个环节,不断完善生育扶持政策体系,调整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确保群众 "生得起"、"生得好"。
5月16日,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856号建议的答复称,医保部门已将溴隐亭、曲普斯地尼、氯米芬等促排卵药物纳入符合条件人员的医保支付范围,提高不孕不育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下一步,湖南省卫计委将会同省医保局等部门,积极探索扩大生育津贴范围,在落实二孩、三孩夫妇免费产前检查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同时,对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今年3月8日,针对网友建议 "补贴辅助生殖 "的留言,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回复称,下一步将借鉴个别省市的做法,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对常见辅助生殖技术进行统一定价,将常见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进一步减轻群众的相应负担。
今年7月11日,国家卫计委网站发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504号议案的答复》,公布了国家卫计委对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完善健康教育、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建议的具体内容。国家卫计委表示,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调整和完善医疗服务项目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管理,满足群众的生殖健康需求。
丁长发说,今后,中国应加大鼓励生育的力度。对于减轻这类群体的经济负担,一方面要看能否降低辅助生殖的费用和成本,另一方面,确实也可以通过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来减轻负担,不一定全部纳入医疗保险,但可以部分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