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技术进入医保 "破冰"。
8月16日,国家卫计委、国家医保局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指导各地结合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承受能力和相关技术的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这也是国家卫计委首次明确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范围。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保险机构就已经开始积极布局相关业务,推出了多款辅助生殖商业保险。"随着辅助生殖市场需求的上升,我们看好辅助生殖商业保险的市场空间。但由于产品保障单一、杠杆率低、渠道少等各种因素,该类保险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上海一家财险公司的高管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不讳地表示。
但他同时认为,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范围,不孕不育患者的需求将被大大激发,保险公司在医保之外的用药、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仍有很大潜力。
千亿市场规模
根据国家卫计委和中国人口协会公布的数据,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从20年前的2.5%-3%攀升至近年来的12%-15%左右,不孕不育者约有5000万人。随着平均生育年龄的提高,预计中国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同时,中国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和高生活压力将进一步增加不孕不育的患病率。预计到2023年,中国不孕不育人口比例将达到18%。
通常情况下,不孕不育可以通过药物、手术和辅助生殖技术进行治疗。从治疗后的怀孕率来看,采取辅助生殖治疗后的怀孕率是比较高的。辅助生殖产业的发展将缓解因不孕不育或难以受孕等造成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生育率的提高。
辅助生殖技术是指利用医疗辅助手段帮助不孕不育夫妇怀孕,包括人工授精(IUI)、配子移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IUI和体外受精(IVF)技术。
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疗保险是针对不孕不育人群比例较高这一严峻现实而推出的措施。目前,辅助生殖医疗费用高,自费压力大,以体外受精为例,在中国做一套通常需要3万至10万元人民币。
不孕不育率的上升带来了市场对辅助生殖服务需求的持续上升。预计到2025年,中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54.3亿元,2021年至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4.5%。
辅助生殖保险销售不佳
针对辅助生殖技术昂贵等痛点,早在2016年,泰康在线就推出了全国首款生殖学科领域的医疗保险产品,专为生育障碍患者设计,经体检后可在进入试管婴儿移植流程前投保,在保险期内完成3次及以上胚胎移植,均未出现临床妊娠阳性,即可报销其治疗费用,获得最高 保险理赔金额高达20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此后,生育商业保险陆续出台。记者在银保监会的官方网站上搜索到,包括人保财险、中安在线、泰康在线、易世通、荣盛等多家公司都报了试管婴儿相关保险。
"辅助生殖技术逐步纳入医保,将大大减轻不孕不育患者的经济压力,生育需求将被大大激发。商业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也将有很大的潜力。" 一家互联网保险经纪平台的高管表示,辅助生殖费用较高,做辅助生殖的人条件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把所有的医疗保险都纳入,毕竟医疗保险只能保证基本的,更多的责任如医疗保险之外的用药、手术前后的检查等相关服务都需要有商业保险来补充。
泰康在线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辅助生殖领域的意愿强烈,需要做好生育费用的社保报销工作,进一步缓解患者的自费压力。该负责人建议,商业保险机构应立足于不孕不育患者的实际需求,与辅助生殖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不孕不育患者提供从检查检验、药品供应、不孕不育治疗到辅助生殖后期及生育相关服务。同时,关注不孕不育患者的异地就医需求,提供全过程的医疗安排。
该负责人还说,除了辅助生殖,商业健康保险在帮助支持生育的其他领域方面也有很大潜力。例如,围绕育龄人群的需求开发生育产品系列,为有备孕需求的育龄人群、有不孕不育筛查需求的疑似不孕不育人群、有疑难妊娠治疗需求的不孕不育人群(医疗和手术)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继续为减轻居民费用负担、促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作出贡献。
此前,银保监会在2022年5月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探索为老年人、残疾人、罕见病和慢性病患者、有辅助生育需求的人、原有疾病患者等提供保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