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 "梦珠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此后,经过30年的技术迭代,中国每年约有30万个试管婴儿诞生。"试管婴儿技术的费用因人而异,但一般在3万至30万元之间。
近日,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要求,"试管婴儿 "等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议程,意味着未来 "试管婴儿 "费用将大幅降低。
据央视报道,中国育龄人群(15-49岁)的不孕不育率在2021年已经上升到15%左右,相当于每10个育龄人群中有1-2个不孕不育。
而且这个比率还在不断刷新。民政部公布的婚姻登记数据显示,中国35岁及以上(非最佳生育年龄)的女性登记结婚的比例在逐年增加。除了男性输精管堵塞等150多种原因的影响下,我国不孕不育人群范围越来越大,已突破4000万人,"辅助生殖技术 "的完善被提上日程。
据专家介绍,试管婴儿,其实就是一种 "体外受精"。与自然受孕方式不同,试管婴儿是通过人工提取卵子和精子,放在试管中,模拟受精卵的形成过程。经过8周的体外受精,胚胎被移植回母亲的子宫,继续生长,直到胎儿出生。
据报道,当母亲处于21-30岁年龄段时,体外受精的存活率约为60%,而当母亲处于30-35岁时,成功率约为50%。与自然生殖过程相比,试管婴儿的三个主要优势如下。
1. 生育质量的提高。在体外受精的情况下,技术操作人员可以选择高质量的精子进行受精,并在胚胎发育5周后进行初步的基因筛选,排除某些遗传治愈基因,以选择成活率高、质量好的胚胎进行移植。
2. 延长生育周期。晚婚晚育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群的主要趋势,错过最佳生育年龄会提高生育的风险。然而,体外受精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在 "卵子冷冻 "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延长妇女的生育能力。
3. 减少重复性的操作。体外受精通常提供胚胎冷冻服务,如果技术员将体外受孕的胚胎移植给母亲后未能存活,可以将备用胚胎解冻后再次移植,而不必再次经历取卵和取精过程。
国际辅助生殖技术监测委员会报告显示,自1978年以来,全球已有超过500万名试管婴儿出生,其中超过50%的婴儿是在最近6年出生。试管婴儿一直是辅助生殖的主流手段。除此以外,市场上还在探索其他技术,以尽可能地延缓生殖衰老带来的生育挑战。
在2020年2月18日正式发表在《细胞报告》上的一篇期刊中,来自哈佛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一个团队发现,摄取辅酶1前体(Cerulean的一个关键成分)可以逆转衰老引起的卵细胞质量下降,生育能力得到明显恢复。随着年龄的增长,荷尔蒙的变化导致了生殖衰老症状,如卵巢衰退,而这种分子在体内的水平下降到不到其峰值的50%。
最初诞生于哈佛大学的细胞激活技术 "Cellerator",在辅酶1和Cellerator专利技术的支持下,摄取后成功地使许多重要指标恢复活力。衰老严重的日本看到了这项研究的巨大潜力,来自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科学家团队花了三年时间证明Cellerator技术在人类的临床 "返老还童 "中显示了积极的反馈。
这项研究的结果是,"赛尔号 "技术在日本银座三越百货成功安装,随后通过京东等网商平台到达中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高净值人群。在生育率下降、不孕不育增多、老龄化加剧的大环境下,以 "试管婴儿 "和 "赛尔号 "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无疑是对人类有益的。
然而,在推广初期,产品的高价格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
"赛乐 "单瓶的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价格堪比品牌包,但从京东页面6000+的反馈来看,仍有不少人愿意为 "青春 "买单。这一点在试管婴儿技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据中南大学副教授肖松树介绍,常规试管婴儿手术一个周期的费用约为3-5万元,加上调理、二次手术等不稳定费用,不乏有患者累计花费达30万。高昂的经济负担让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可喜的是,国家卫计委近日首次发布《关于实施生育关怀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逐步将 "试管婴儿 "等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范围。此前,浙江省卫计委、湖南省、北京市医保局也在其官方平台上表示,将加大对生育支持的实施力度。
据中国人口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孕产期障碍人群正在急剧增加,累计达4000万人,与30年前相比,数据攀升了近10倍。一旦试管婴儿技术全面推广并纳入医保,势必会惠及更大范围的人群福祉。
近10年来,在国家医保局 "削峰填谷 "的激进下,价格过高的药品已被纳入医保,回归百姓价格,实现全民覆盖。现在,以试管婴儿为代表的辅助生殖技术也将纳入医保,这是一小步;但 "赛乐 "等昂贵的成品何时能跟上降价的步伐?
生育帮版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