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患者经验:试管前——评估促排卵
在做试管前,都会要求女性在医院进行激素六项的检查(月经第2天或第3天),其中就包括了黄体酮(P)这一项指标。黄体酮,是由卵巢黄体和胎盘分泌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孕激素,与雌激素一起参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精细地介入排卵性月经周期。
通过抽血测血清黄体酮浓度,能够有效地检测女性的排卵情况,判定有无排卵及女性的黄体功能,从而评估试管周期内促排卵的可能性。
促排时——了解卵泡发育
在促排阶段,生殖专家会在促排卵环节实时监测卵泡发育和进行用药跟踪,期间会多次通过阴超检查和验血来掌握卵泡的发育情况和了解女性对促排卵药物的反应程度。
而对于黄体酮的测定,在促排用药的第5天,通过验血查看雌激素和黄体酮的指标,以便调整用药剂量,防止盲目给药过度刺激卵巢引发腹胀、腹水等一系列并发症;在促排卵的第7天,阴超检查和验血就可以了解黄体酮水平和卵泡数值,作为判定卵泡发育成熟程度的指标之继而安排取卵。同时,通过监测黄体酮的变化,生殖专家可进一步评估卵泡发育正常与否、卵子质量的好坏,试管顺利进行。
移植前后——辅助囊胚顺利着床
在囊胚移植前后,生殖专家查看和使用黄体酮,主要是为了让囊胚能够顺利着床以至成功妊娠。
移植前,若出现黄体酮低或不足的情况,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般建议移植前5天左右开始使用黄体酮,促使子宫粘膜内腺体生长,使子宫充血,内膜增厚,为囊胚移植做好准备,并减少妊娠期子宫的兴奋性,抑制其活动,松弛平滑肌,使囊胚顺利着床。
移植后,一般会注射黄体酮或HCG,促进黄体细胞增生、孕激素合成和分泌,支持黄体功能,抑制免疫反应,防止囊胚被母体排斥而导致着床失败或流产,维持妊娠。另外,黄体酮能诱导子宫内膜间质蜕膜化转变,这些由内膜间质细胞转化而来的蜕膜细胞,含有糖元颗粒,供给囊胚营养。
怀孕后——保胎
孕期中,黄体酮是支持和保障胎儿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贯穿整个怀孕早期的持续过程。如果黄体酮不足或黄体功能不全,就会导致试管婴儿妊娠率下降,流产率增加,从而改变妊娠结局,所以黄体酮对于维持妊娠非常重要。
黄体酮可以改变子宫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膜处于超级化状态,降低了子宫肌的兴奋性、传导性以及对各种刺激(特别是缩宫素)的敏感性,起到保胎作用。另外,黄体酮能通过提高母体血糖水平而增加胎儿胰岛素的分泌,还可促使子宫某种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胎儿生长,利于妊娠状态的维持。
由于在取卵之前有用促排卵药物的的原因,取卵后的女性需要补充黄体酮,打黄体酮至少要14天,14天后要抽血验孕酮和雌二醇的数值,如果这2项指标不合格,就要继续打黄体酮。
取卵后打黄体酮不能随意停药,这是由于黄体酮的副作用比较明显,如果突然停药,就会引起头晕、头痛、恶心、抑郁、阴道出血等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影响。
同时也不能长期使用黄体酮,长期注射黄体酮会对肝脏造成损伤,而且还会影响体内激素,导致长胖,也可能导致乳房胀痛,所以到了停药的时候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
患者经验:
患者注射黄体酮大概14天左右吧,那时我只打了14天,抽血之后就可以停止用药了,不过大家要弄清楚取卵后,黄体酮怎么打,毕竟这是注射类药物。
患者取卵后要注射黄体酮,可以提高试管成功率,一般不能随意注射,不但要严格按照医嘱注射,而且要到停药的时候要停药,绝对不能长期注射。
患者取卵后打黄体酮要根据每个人体内的孕激素情况来决定,什么时候可以停药,不能提前停药,也不能太晚停药,要条件都准备好才行。
总体来说,注射黄体酮要多长时间还是要看医生的意见,但是每个人在注射黄体酮的时候,要了解哪些注意事项,要在饮食、生活等多方面多加注意,才能保证用药安全,同时让黄体酮的功效发挥最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多吃富含大豆异黄酮的食物。
因为大豆异黄酮对补充和调节黄体酮水平保持平衡有很大的帮助,黄体酮低的女性朋友可以多吃大豆、黑豆、黄豆等富含大豆异黄酮的食物。除此之外,还可以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柚子、山楂、草莓、果胶等。
2.服用相关药物。
一些西药和中药可以促进黄体酮的分泌,可以去专业正规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进行治疗和调理。
孕酮低的情况在一步步恶化。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尽快恢复正常。提醒女性朋友在发现自己月经异常后及时去医院做进行相关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孕酮低的原因是什么孕酮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低孕酮常见于黄体期功能障碍、肾上腺和甲状腺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等。如果孕妈妈孕酮值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造成早产、流产等严重情况。
为方便试管婴儿姐妹查询部分省及直辖市有精子库的医院,可按所在省市进入相应的机构聚合页面获取医院的详细信息。若所在城市尚未有精子库,亦可通过本导航页查询就近城市就医。
北京 | 上海 | 重庆 | 天津 | 香港 |
台湾 | 澳门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