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新手爸妈该注意什么

2015-05-18 护理保健 518人浏览
由于早产宝宝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对照顾者有更高的要求,需要爸爸妈妈们有更多的耐心,不能完全像足月儿一样护理。国外有种很人性化的家庭式袋鼠病房,早产儿出院前让父母住在这种病房学习照顾宝宝,掌握宝宝的生活规律,给父母和宝宝一个过渡期,以便更好地适应家里的生活。这应该是一种趋势,但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医生只能多做指导,父母们也要主动学习。以下几点是早产宝宝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1.合理喂养

推荐母乳喂养,母乳不但有更好的营养优势,还可以为宝宝提供保护性抗体,降低感染的机会。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好发于早产宝宝,母乳喂养也能降低此病的发病风险。但和足月儿不同的是,单纯母乳喂养对有些早产儿热量不够,需要添加母乳强化剂,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如果没有母乳,推荐用早产儿奶粉喂养,它比普通的婴儿配方奶粉热卡更高,更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要。现在推荐按需喂养,而不要定时定量,回家后初次喂养量按医生的建议,日后逐渐增加。至于用早产儿奶粉喂养多久,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推荐喝至校正年龄的身高体重赶上正常同胎龄体重及身高就可换婴儿配方奶粉。所以早产宝宝需要在门诊定期随访,根据体重及身高的生长发育情况再决定是否需继续喝早产儿奶粉。早产宝宝的营养也不能操之过急,一般2岁左右完成追赶生长。

什么是校正年龄?

对于早产儿宝宝来说,他们的追赶目标是同胎龄的足月儿。在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宝宝和同年龄的足月儿宝宝比较,而应该使用宝宝的“校正年龄”进行公平的比较。什么是校正年龄呢?校正年龄”=宝宝的出生至今实际年龄月数-他/她提早出生的月数。

校正年龄是父母和医护专业人员了解早产儿宝宝真实进展情况的参考指标。举例来说,早产儿宝宝琪琪出生至今已经5个月了,但琪琪早产了3个月,那么从发育的观点来看,他应当被视为2个月大。在评估琪琪生长发育状况时,应使用她的“校正年龄”2个月与2个月的足月儿标准进行比较。

2.预防感染

早产宝宝因为各个器官(包括免疫系统)发育欠成熟,所以更容易感染。宝宝出院后,全家都欢天喜地,亲戚朋友少不了探望,有的还喜欢摸摸宝宝,亲亲宝宝,其实这样很容易交叉感染。护理宝宝一定要多洗手,少去公共场合和人多的地方,大人有呼吸道疾病最好隔离,家里也要注意通风。

3.注意呼吸

胎龄比较小的宝宝常有支气管和肺发育不良,就算不需要吸氧了,吃奶后仍有可能出现气促、青紫。一旦宝宝吃奶出现这些症状,建议休息观察一下,可以在家里准备一个氧气袋以备急用,并最好找医生看看,有些可能需再次入院。

4.注意体温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所以保暖要求更高。有条件的可以把室温控制在25~27℃。在达到足月儿的体重之前,在同样的气温下要比足月儿多穿一件,也就是比大人多穿2件,同时要摸摸孩子的手脚和后背,如果温暖而不出汗就比较合适。

5.新生儿抚触

父母在宝宝出院之前可看一些有关抚触的视频,也可向护士学习抚触的相关动作要领。抚触动作简单易学,有利于宝宝的身心发育,有利于增进母子交流,何乐而不为呢?

6.眼底检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失明将是终生遗憾。早产儿视网膜血管生长未完成,生后血管异常生长可导致视网膜病。而多数早产儿住院期间需要吸氧,氧气是把双刃剑,既可救命,也可能致病,吸氧会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风险。国家规定胎龄小于34周或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或体重大于2000克曾经接受机械通气或CPAP辅助通气、吸氧时间较长者均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初筛时间为生后4到6周,之后按眼科医生的意见随访。

7.听力检查

先天性的听力障碍往往影响语言的发育,所以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一般早产儿出院前应完善听力筛查,通不过者需到耳鼻喉科定期随访。

8.颅脑检查

部分早产儿有颅内出血或脑白质软化的并发症,出院后仍需神经内科随诊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如果发育落后明显,可尽早行康复训练。

9.定期到儿童保健科体检

早产宝宝出院后应定期到儿童保健科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钙剂及维生素,且早产宝宝易出现贫血,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还有些早产宝宝由于静脉营养时间长易出现胆汁淤积综合征,爸爸妈妈要注意宝宝大便的颜色,定期带宝宝到消化科随诊。另外,早产宝宝腹股沟疝、隐睾的发病率很高,也要定期到普外和泌尿外科随诊。

一句话,早产宝宝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呵护!宝宝出院后的护理,需要更多的责任心和耐心。宝宝是家里的开心果,爸爸妈妈在享用果实的同时别忘了接着灌溉,希望每个早产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