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邪致病特点
秋季本身的特点是“燥气当令”,称之为秋燥,秋季的主气为“燥”,燥邪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外感燥邪易造成阴津亏损的病变,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口渴欲饮,皮肤干燥、毛发不荣、易脱落、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2.燥邪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外合皮毛,鼻为肺之窍,而燥邪多从口鼻、皮毛而入,故最易伤肺,耗伤肺津。肺失宣降,因此多见干咳少痰,痰粘不易咳出,咽喉干痛,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袭肺,则影响到大肠,出现便秘。
燥气当令,防燥是首位
中医防治秋燥的基本原则是燥则润之,具体基本方法是:
1.保持室内的正常湿度,一般应在40%~65%之间为好。
2.多饮温开水以及牛奶、豆浆、果汁等。
3.多食蔬菜、水果以及适当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白木耳等。
4.少食辛辣煎炸食物,因这类食物助燥伤阴,会加重秋燥。
5.多做户外活动,保持身心愉悦、安静。
宝宝也要重视“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自然界的规律:因为秋主收,冬主藏,养阴是指蓄养人体的阴液。古代名医张景岳指出:“秋冬不能养阴者……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比阳胜之为病也”。因此,“秋冬养阴”对宝宝健康很重要,那么如何养阴呢?
食疗养阴最为妥当。只要适当调理饮食即可,不必刻意服用药物。下面推荐几种宝宝适用的粥羹。
1.百合藕粥
百合100克,藕200克,蜂蜜100克,先将百合、藕片放锅中煎熬半小时,滤出煎液,如此三次,滤去渣,将三次的煎液,放入锅中,加入蜂蜜,再用武火烧沸后,转文火煎熬成羹,每日早晚一小勺(约5毫升),可润肺,止咳。
2.百合粥
百合3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熬粥,可具有润肺止咳,安神养心之功。
3.梨藕汁
生梨100克、藕50克,洗净去皮,用擦子擦成泥状,用洁净纱布挤滤其汁,即可食用。可润肺养胃。
Tips
秋天的梨生食能清六腑热,熟食能滋五脏阴,因此在多食果蔬尤其要注意多食梨,对宝宝咳嗽、咽痛、便秘均有益,其次秋天的藕可润肺开胃敛阴,茡荠亦是甘寒生津润燥之佳品,还可以利咽清肺化痰,白木耳被称为“穷人燕窝”,可适当给宝宝吃些银耳百合冰糖饮,但如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可服用。
起居作息要规律
1.吃好睡好,多运动
我们已经讲了饮食养阴,秋季一定要早睡早起,这可以收敛神气。古人认为秋天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醒以顺应阳气之收,防阴精外泄。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宝宝秋季不要睡懒觉。秋季清晨,天高气爽,空气清新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另外,秋季是室外活动的好时机,气候宜人既无夏的炎热,亦无冬的严寒,机体容易适应气候变化,多运动,使机体获得更多的活力。
2.秋冻提高抵抗力
古人一再讲,“要想宝宝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秋季天气转凉,家长一定不要太急于添衣加被,避免多穿衣服产生身热汗出,阴津耗伤。常讲的“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适当的微寒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机体的耐寒能力增强,冻身体蓄真气,为过冬打下基础。在洗浴时,适当水温降低些,多用擦浴方法擦背及耳后部同时擦两足,至皮肤发红即可,以提高耐寒及抵抗力。但秋冻切记也莫过度,要随气候的变化适当调整,及时增减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