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香港生孩子 现在很后悔

2016-06-15 新闻 827人浏览

越来越多是人开始选择到香港生孩子了,就连明星也是在香港进行孕检和生产,为什么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呢,是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样好呢?

“去香港生孩子,说实话我现在很后悔。”再过一年多,深圳人曾娜(化名)在香港生下的女儿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当下面临的尴尬是:跨境,孩子从六七岁起就得每天五小时耗在路上;不跨境,私立学校的学费承受不起,而且离家近的私立学校已经明确不收“双非”儿童(指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大陆居民在香港所生的子女),“今年过完年一家人都在愁这个事”。

父母为孩子想尽办法获得的香港身份,让他们最先感受到的却是上学的艰辛与尴尬。

艰辛:跨境上学来回5个小时

虽然是上幼儿园的下午班,但家住深圳的刘女士每天9点就要开始准备女儿的上学事宜。她们每天10点出发,换乘两次地铁耗时1.5个小时到达福田口岸,半小时等跨境保姆车、过关,再坐车半小时到达幼儿园,刚好赶上第一堂课,全程来回五个小时。自从3岁的女儿开始跨境念幼儿园后,刘女士便辞去了工作,“中午12点才能空下来,下午3点又要出发来关口接,没有公司会让你只工作三个小时。”

因为下午班幼儿园不提供午饭,很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的中午饭带到关口来喂,有的就草草给孩子吃几块面包饼干了事。

家住西丽的肖妈妈坚持了三年亲自跨境接送儿子到学校。因为上上午班,母子俩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转两趟公交到关口,9点前必须赶到学校;碰上内地节假日但香港却不放假的日子,“排队过关一度崩溃到想哭。夏天在关口等公交车被暴晒,好几次孩子也受不了”。

尴尬:两地教育不同,久久难融入

考虑到孩子跨境上学太辛苦,去年儿子上小一时,肖女士一家也讨论过让孩子回来上学的问题,“但我们住的附近没有私立学校,收‘双非’儿童的学校学费又太贵”。加上幼儿园三年都坚持了下来,肖女士最后狠狠心,让孩子继续留在香港念小学。不到7岁的儿子已习惯天天5点多起床,赶到学校上8点的早课。

肖女士的两个孩子在深港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内学习,功课上怎么帮孩子一直也困扰着她。弟弟因为是用繁体中文和英文,姐姐完全帮不上手;加上家里又不说粤语,儿子学校的老师多次提醒肖女士,孩子在沟通能力上与香港本地生相比还是有差距;香港小学阶段一般下午4点放学后都会有各种兴趣班,但儿子因为要赶跨境校车回深便参加不了,久而久之在香港也难以融入。

家长心声:想放弃香港身份却没有返回机制

2012年,伴随着香港“零双非”政策的实行,深圳市公立学校原则上也开始拒收港澳籍外籍学生,目前深圳市为港籍学童提供港式课程的民办学校虽说有11所,但一是学位有限,二是收费昂贵。

刘女士说,“早知道这样,我说什么都不会去香港生的”。在连日的采访中,甚至有不少家长私下向记者表示,希望国家能够建立返回机制,如果孩子能回深圳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放弃香港身份也是愿意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