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们经常说要“多生娃”,因为独生子性格不好,自私。这个观点似乎已经成为共识。独生子女的逻辑是,公婆爷奶爸妈两代6口的爱都投射在娃一个人身上,容易导致4+2+1溺爱模式,孩子容易开启自我中心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自私。但是,这种逻辑看似完美,其实并不准确。真正意义上的自私,是这个人的“为自己考虑”的程度,达到危害社交的程度。因此,我们80后独生一代在班级、职场、人际圈危机不断,但几乎全是独生子女的80后,居然仍然被认为是相对正常的。
实际上,随着现代社会少子化,全世界都在关注独生子女是否自私。早在80年代,俄亥俄州一份针对13000多个孩子的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社会关系处理能力上和非独孩子一样和谐,而且深深相信家庭和友谊的价值。
独生子女自然获得家庭中所有的资源、精力和爱,从小不用争不用抢不用使坏。他们面对资源和别人的关注时,是更坦然从容的。即使是一个溺爱中长大的娃,从进入小学起(甚至幼儿园)就必须学会抛弃“自己不是宇宙中心”想法,学会做一个“社会人”,从分享和付出开始,才能收获友谊。学校真的是孩子学习社会行为的大好场所。
相反另一种成长环境的娃,“自私”的比例更高。多生娃会好吗?多子女大家庭的娃在分享+竞争兼有的复杂“政治斗争”环境里长大,都必须从小知道察言观色,衡量利弊,找到利益最大点,并以更优的手法去获得利益。例如怎么拿多一个馍——怎么少挨一巴掌。总的来说,会被锻炼成在对外关系中“很会为自己着想”的一批机灵人,换句话叫做有“政治嗅觉”。当他们手段厚黑的时候,就成了我们俗话说的“自私”。
但是,在内部关系中,他们既有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一面,也有父母监督一旦缺位就分崩离析的一面。有农村关系的朋友应该对此深有体会,“淳朴敦厚、相亲相爱的N兄妹大家庭”,很多时候仅仅是我们城市人一厢情愿的美好憧憬罢了。
而独生子女,因为从小就有足够的爱,而没有多子女“政治斗争”的历练,他们在争夺资源的敏感度和手段上单纯、迟钝。在长大复杂的社会、职场、人际关系中,更可能是想自私,都自私不起来啊!换句话说:独生子女,其实不但不自私,还呆萌呆萌的。
教育独生子女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 抓住教育时机。因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因儿童时期的品德和个性的可塑性都比较大,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发现孩子有了不良个性表现时,都要及时给予教育和矫正。
2. 心理品德教育。幼儿喜欢表扬和亲近,对批评和疏远比较敏感。而利用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表扬和奖励,及时肯定其良好个性质量使之得到正强化。
3. 尊重信任。孩子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注意在人格上一定要尊重和信任幼儿,这是矫正幼儿独霸和逆反个性的重要方法。当幼儿有了不良表现时,要因势利导,不要强制。
4. 采用意志训练。对怯懦型、依赖型和独霸型不良个性的幼儿,可以多采用一些意志训练的方法进行教育。对幼儿进行意志训练时,要注意教育情境的设计要适当,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5. 建立儿童规范。要建立规范幼儿行为的规章制度,强化训练幼儿的个性品行。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孩子优质的性格有以下几点:
1. 给孩子安全感。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亲人从视野中消失,他就会担心,并有恐惧的反应。所以你可以通过游戏来让他理解事物的实在性,告诉他看不见的事物仍然存在,驱走他们的不安全感。
2. 父母轻松放手。即使最粘的孩子也会有自己闷头玩的时候。也许当你们两个人在一起玩的时候,你的孩子过不了多久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他自己的游戏中,这时请悄悄地离开。
3. 培养独立自信。没有什么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安全就像独立,是一种自我的、积极的情感元素,只能在孩子内心慢慢地形成。平时你要经常地赞扬、鼓励孩子,让他感到自己是优秀的。
4. 拿定孩子主意。有时父母会窃窃地喜欢自己孩子独立,并且潜意识中鼓励孩子这样做。但是当失去被需要的感觉时,他们又会彷徨起来,事事包办只会阻碍孩子走向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