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意间关注一些看似微小而实际上反映深远道德观念或普遍社会现象的现象。这些小事情,往往引发人们将“以小见大”的理念传达给更多的人。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尤为明显。
在宝宝接触世界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身边形形色色的路人、路边沿街的乞讨者以及努力清扫垃圾的清洁工。这些现象,使孩子们在思考着什么?例如,当孩子弯下腰捡起地上的饼干,或者指着捡垃圾的老爷爷问:“妈妈,这是不是叫‘老无为’?”孩子可能理解错了。但此时,作为父母,我们应如何回应?
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描述宝宝接触这些小事情的过程中,是否无意间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总是顺着孩子意愿告诉他们:“是啊,所以你要好好读书,不能像那样捡垃圾哦!”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似乎同时教会了孩子什么是“歧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们描述宝宝接触到的现象时,是否已经无意间传递了不正确的价值观或道德观?例如,为了教育孩子好好读书,我们可能会说:“是啊,所以你要好好读书,不能像那样子捡垃圾哦!”这种教育方式似乎同时告诉了孩子什么是“歧视”。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在孩子接触到的任何信息中寻找潜在的教育观念,以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