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感到孩子不听从大人的劝告,哀叹他们忽视了我们的良苦用心。实际上,父母们为什么不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角度,采用间接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而不是直接教授孩子问题,而是用旁敲式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让我们看看以下成功的案例。
案例1: 鑫鑫是一个性格顽固的7岁男孩,稍有不顺利就会发脾气哭泣。有一天下午放学后,鑫鑫玩游戏迟到了,父亲批评了他。鑫鑫很生气,不仅不吃晚饭,还把碗摔得粉碎。晚上,有心的妈妈编了个《爱生气的癞蛤蟆》的故事讲给鑫鑫听。她告诉鑫鑫:“有个小蛤蟆,整天贪玩,妈妈批评它,它就大喊大叫,嚷得面红脖子粗。时间一长,它长了满身的疙瘩,成了癞蛤蟆,难看死了。鑫鑫听了,睁大眼睛说:‘妈妈,是真的吗?不要变成丑陋的蟾蜍!从鑫鑫的坚持可以看出,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比直接的指责和强制教育更有效。
案例2: 尼尼是一个9岁的女孩,在医院打完两天针后,什么也不肯再去医院了,并且振振有词地对爸爸说:“我已经打了三天吊针了呀。你算,第一天针我打了,第二天针我也打了,是不是一加二等于三根据尼尼可爱的力量,父亲买了尼尼最喜欢的烤鸡。吃饭的时候,父亲对尼尼说:今天吃鸡,父亲吃第一个鸡腿,母亲吃第二个,吃第三个吧尼尼说:爸爸,一共只有两条鸡腿。从哪里来的第三条腿?父亲的胸部说:这还不简单。嗯,这是第一只。这是第二只。一加二等于三哈哈,爸爸不好!”尼尼脸红了,下午乖乖地和父亲去医院打了吊针。父亲根据尼尼的逻辑治疗他人的身体,不仅避免了父子对抗,还让尼尼顺从地说话。这种妙处,一心一意,值得父母们参考。
案例3: 5岁的男孩不喜欢吃蔬菜,父亲头痛。有一天,父亲特意做了咸肉和蔬菜,强强却不肯吃。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趁势说:“强强,你知道爸爸的个子为什么比其他小朋友的爸爸矮吗?就是因为他小时候只吃鱼和肉而不吃青菜,营养失调而导致的呀!”经爸爸这么一说,以后强强吃蔬菜再也不用三请四催了。父亲并没有直接跟孩子解释不吃蔬菜对身体不利,因为孩子不会轻易接受。相反,他通过烹饪方法的变化,用出现的说法来纠正强烈偏食的喜好,可以说教育没有痕迹,效果很好。
文章来自www.snsnb.com网站